《何为良好生活》读书笔记 (一二六七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数日前在京东下单的,昨天上午收到。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全书20.3万字 豆瓣评分8.7

一、一方面, 我该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并不只关乎我自己,另一方面, 人该怎样生活 总是与 我该怎样生活 连在一起考虑才有意义。伦理思考无论行多远,都不可脱离思考者的切身关怀。 人该怎样生活 根本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

二、一条河里的规范所依的是什么道理,并不总是清清楚楚。大多数规范系统不禁止杀生,却禁止杀人。

三、伦理思考是人类思考的重中之重,人人都想过自己怎样处理一件事情比较公平,想过别人的做法是对是错,人人都曾尝试用某种道理来说服别人做某件事情或不做某件事情,都曾用某种利益为自己的某种行为辩护。

四、我们不必太多为事实和逻辑抱屈——人们本来不是要为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

五、自我辩护者不是要宣讲某种道理,而是要表明他并不是没有道理。他希望别人理解他。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时代的基本调性是verhaltenheit,谦抑。我们的确需要以更谦抑的态度来看待说理。我们与其从进取性的说服着眼来看说理,不如首先把说理视作不同的经验之间求取理解的努力。(17/6/4阅读,6/8摘录)

一、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什么行为是善好的,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

二、从功效出发,多是冷静的,但易失于计较;从道义出发,则多带强烈的感情。

三、兴趣驱动和利益驱动是两回事。

四、功效主义的人性论预设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它的结论是:最好的行为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

五、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

六、自利与公益当然也有重合的时候,你生性抠门,什么都省着用,这有利于环保。

七、新达尔文主义声称生物所“追求”的是最大化其基因复制。从基因复制的角度看,在自己的生育力降低之后,保护后代比保护自己更加重要 。

八、谁都知道,我们有时候的确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或有可能得到好处才帮助别人。谁都知道,舍利求名有时是一种“间接互惠”。血浓于水,家长“护犊子”仍可以归在自利范畴之下。

九、间斑寇蛛织网捕虫也许体现了一段机心,但没有哪只蜘蛛曾织下天罗地网,把成千上万敢说句真话的读书人尽收网中,当一整个民族从此断绝了独立思考和真率。

十、实际上,人们相互之间最残忍的、最不人道的对立行为,都是标榜为深度“合作”的那些人干的。(尤查·本科勒)(17/6/8)

一 、 最出名的快乐主义者是伊壁鸠鲁,后世干脆把吃喝玩乐派称作“伊壁鸠鲁之徒”。“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

二 、功效主义或一般快乐主义并不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快乐,倒常常去做很不快乐的事情。据说,那是我们因了长远的快乐,不得不放弃了眼前的快乐。弗洛伊德“尽管是一种被推延和缩减过的的快乐,同时也由于其合乎现实而保证能够实现的快乐”。

三 、理论家总想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人的一切活动。

四 、斯多葛哲学一般认为,若说德性与快乐有什么联系,那并非因为德性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把德性视作善好;而是因为德性是善好,所以德性也带来快乐。

五 、也许,快乐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当把可鄙的活动和高尚的快乐区分开来。

六 、欲望在后面驱动我做什么,目的在前面引领我做什么。

七 、无聊不是一种目的,也不是一种欲望。

八、“乐”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原意去做,喜欢去做,有人乐道,有人乐业,有人乐宴乐,有人乐得。

九 、通俗作品也许会让人像吃糖果一样产生某种快乐,精深的作品若说让人愉悦,则多是志意的快乐。

十 、我们乐于做这做那,虽然没有哪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不含辛苦。我们不是要用辛苦的过程去换快乐的结果。

十一、据王朔观察,成年男人喜好的东西多半带点儿苦味:烟草、茶、咖啡、老白干、探险、极限运动。

十二 、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被苦难提升了的快乐。

十三、 细计较起来,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战胜苦难。

十四、 若说各种正常的快乐有什么共同之处,那恐怕是一种相当“抽象”的共同之处——快乐上扬。

十五 、健康的身体、积极的从事、美好的环境,这些都是快乐心情的本然位置。

十六、我们倒是体会得到一种需求:被需求的需求。我有时甚至会想,这是人最大的需求。

十七、人是那么需要被需要,乃至于修到淡泊名利还容易些,修到不被需要更难一阶。

十八、其实,你总是被需要的。孩子需要你,只要你肯带他上公园,老人需要你,只要你肯婷他唠叨唠叨。怕只怕你自己的需要太多,要钱,要享乐,要脸面,要人尊重你,不再有时间有心境让人需要你。

十九、真说起来,倒不是小康本身让人幸福,而是小康给了我们为事的自由,自由地做这做那,尤其是做点儿于己快乐、于人有益的事儿——这让人幸福。

二十 、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使他充盈,支持他站立。

二十一 、行动不只带来结果,它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十二、 没有什么快乐比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就带来的快乐更光彩,更持久。

二十三、我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皮瓣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17/6/4)

一、性之善是善端

二、输赢与上下相连,这一点无须多论,总赢棋的是上手,总输棋 是下手。下棋,有赢家就有输家,就此而言,输赢是相对的,但无论赢家输家,都以赢棋为目的,就此而言,输赢不是相对的。惟赢棋的努力能造就一局棋,一步一步棋才连成一个整体,每一步棋在这个整体中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棋手不在意是否赢棋,我们就看不懂他的棋,因为一步棋与整个棋局没有联系。如果棋有棋性,棋的本性或本质,那么,惟努力把棋下好才体现得出棋性。

三、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努力才使得目的与过程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目的富裕整个过程以及每一步以意义。

四、情况始终是,一物完成它自己之际,很可能伤害另一物。

五、关于善恶的形式探讨不能回答实质上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

六、我们平常开口就来,是因为我们娴熟地掌握了一套表达程式,就像水手不假思索就打个水手结那样。无论我们多么娴熟于说话或打水手结,他都不是因果式、反应式的本能,二是我们自我领会的、有标的有控制的活动。

七、说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并不是指我们天胜就会说话,而是说我们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一套程式。

八、能力和德性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九、在有些事情上,在本能够不着的事情上,不学习就达不到自然。我们通过培养和修炼把非本能的动作和行为做好,而惟当做得好了,它才自然。

十、培养更高的德性包括对那些本能的克服,前面说,这种培养并非把分离的外部规范一一刻录进来,而是要形成一个观念—行为的整体,以使种种本能、感觉、欲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要达到整体性,就不能不对某些本能、感觉、欲望加以抑制与克服——克服见球就躲的本能,克服畏葸,克服妒忌心,克服内急,克服性欲。成长无时无刻不是在克服某些与生俱来的感觉和欲望。

一、价值是多元的。你取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我取得过且过的价值观,你我只是价值观不同,并无对错。

二、相对主义的一种经典表述是:不存在绝对真理;那么,不存在绝对真理这个命题本身是不是绝对真理?

三、价值观不是用来欣赏的,人们因不同的价值观作出不同的事情。

四、我们提倡宽容开放,但同时必须设定一条伦理道德底线。在底线之上,允许或鼓励价值多样性。

五、人所周知,康德认定,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人都不可说谎;这是绝对的道德命令,即使暴徒向你打听被追杀的人是否躲在你家,你也得服从这个道德律。

六、一个词无论意在多么普遍的概念,它总含有某种个殊性,总还不够普遍。

六、至普遍者无名,这似乎是人们所能想到的最终出路了。

七、我们无法脱离历史--社会环境来设想民主制,就像我们无法脱离特定的语言--文字来设想骈文是什么文体,无法脱离一个平面来设想上下各是什么位置。

八、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维特根斯坦那段常被引用的评论:“为什么狗不会伪装疼痛?是它太诚实了吗?能教会一条狗假装疼吗?也许可以教会它在某些特定场合虽然不疼却好像疼得吠叫。但它的行为总还是缺少正当的周边情况以成为真正的伪装行为。 ”

九、惟殊相可名,殊相之间的会通保持在无名之中,依附于殊相呈现自身。

十、人们努力在往日的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资源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因素,这是一项有益的工作,这倒不在于我们最终要证明权利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而在于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理解现已翻译成权利的right这一概念,使它更适切地融合在汉语的语境之中。

十一、没有哪个普遍原理,把少校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昼短夜长何不秉烛游圆融于自身之中。

十二、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这话本身没什么错,若说错,那就是用这话来意谓:每一种活法都与别的活法相隔绝,我怎样生活对别人没有意义,我也不可能因为了解别人的活法而对自己的活法感到不满,起意改变自己的活法,于是,我们不可能讨论应该怎么生活,不可能对某种活法提出批评。

十三、种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困局,很少能通过在纷纭万殊中找到共性得到缓解,遑论解决。个殊者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十四、我们各是个殊者,我们由之学习的存在也是个殊者——优秀的品格活在具体的人身上,优越的制度编织在特定的历史社会之中——但具体和特定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品格、这种制度,相反,惟具体和特定才使学习成为可能——学习是从典范学习,而不是掌握一种本质的东西,把它应用到自己身上。

十五、朋友之间,没谁想把别人变得像自己一样,也没谁想把自己变得向别人一样。“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已尔。”(何景明)我们不想变成另一个人,也不想变成一个普遍的大写的人,我们只是要作为个殊者变得更优秀、更丰富,并使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整体变得更优秀更丰富。

十六、我们准备好改变自己,也尝尝师徒说服他人改变。在说服这件事上,很多人仍然持有启蒙主义的态度,一则是精英手握真理,居高临下的开启蒙昧者,二是对理性说服包邮很高期望。

十七、早有智者指出,关于生活的事,没有人愿被说服,而且我们还恨了那些说服我们的人。与其致力于营造共识,倒不如努力造就一种局面,一种制度,使得不具共识的人们能够较为和谐地共同生存。

十八、批评与说服依赖于友谊才有结果,友诤友直,依赖于友谅:理解友人特有的生活旨趣,影响和批评都从他的既有生活旨趣出发。朋友间相互影响、批评、砥砺,这些,使得各自不断地加深自我理解,加深对他人的支持,从而在自己的生活旨趣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深厚。个殊性不是普遍性的实现,个殊者通过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实现自身。

十九、生活的真理从来都是在这个传统或那个传统之中展现自身失误,正是因为只有身在一个传统的内部才能对真理爱得深切信得真切,在我们这个不断营建普遍价值的时代,对自己身属其中的文明所怀的“宗教情怀”,或特定的宗教信仰,绝未失去意义。(17/6/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