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对现代人来说用处大吗?

随着时代的物欲横流裹挟,书中的“黄金屋”未必靠读书即可得到,那绕口难背的文字,打开手机百度一下,全篇都能出来,学习古典文学对现代人对意义大吗?

第1个回答  2018-10-29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一种文化,流传千古的载体,大多是精华、古人心血之作。——尼采中华古典文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传统意义上包含很多方面,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诗书,礼,仪,易等。

随着时代的物欲横流裹挟,书中的“黄金屋”未必靠读书即可得到,那绕口难背的文字,打开手机百度一下,全篇都能出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并没有将其很好的发扬光大,甚至忘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古文的兴趣不浓,大多是因为没有理解古文的妙趣。古文与古玩是一样的,反复欣赏玩味才能体会其妙趣。或者说,古文就像葡萄会变成葡萄酒,需要时间的沉淀还有特定的意境。若你细细品读过它们,仰望明月,便思得李白的“对影成三人”;走过山川,就想到苏轼口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看过河流,即是《水龙吟·望春楼外沧波》中的“银河流影”。品读古文的本意不是为它所困,而是经世致用,从古人的眼里去看世界,在他们的笔下思考生命的意义。文学和艺术历来互相渗透嫁接、取长补短。近两年比较火的一档节目——《中华好诗词》,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打造出一档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相关的优质节目,收到了一致好评。现代很多人学诗的兴趣并不是从书本来,而是从电影、戏剧中来。将雅致的诗词点缀于影视戏剧中,使得平时看似乏味的古典诗词极易被人接受,激发学习的欲望。有一些电影作品也会以影名化用、台词引用的方式进行重现。电影《北平无战事》中建丰赠曾可达一首诗,印用了龚志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如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引用黄巢的诗作《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与电影的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绚烂的画面和恢宏的气势相得益彰。再如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中著名的两句台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前者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后者出自《诗经•王风•黍离》。意思是本来把心全部奉献给了明月,可是明月并不在意,却独独照耀那没有直觉的沟渠。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更是着重抒发了剧中葛优饰演的角色心中那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

影视剧把古诗词融入剧情,不仅能把剧情跟诗意完美融合,让古代诗歌与影视剧的剧情完美融合,为剧作增添了文化底蕴,添了几分诗意,细细品读后仍余温依然。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好诗词的意义和作用,正因为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才使得电影更耐看,耐品,耐评。更有意义的是随着电影在国外的相继播出,我们的国粹古典诗词,也插上翅膀飞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领域。无处不生活,无处不诗歌。当漫步在生活的坎坷与枯燥中时,古典文学或许能带给心灵的宁静与慰藉。中国的诗词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诗词古典文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辞藻,更多的是古人沉淀下来的智慧与感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