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人均GDP(1994-2005)的数据?

是1994-2005 年的数据
谢谢阿

第1个回答  2007-03-16
<P>    <STRONG>一、货币数据变动与名义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STRONG></P>
<P>    (一)我国货币数据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存在密切的关系<BR> <BR>    1.从概念上看,货币数据与名义GDP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货币数据包括货币供应量、各项存款等金融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一国一年内以市场价格计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产生GDP的投资、消费、政府支出或进出口等经济活动涉及的结算行为必然体现在各项存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各类货币存量当中,因而与货币数据有密切联系,这也使货币数据与GDP具有了“交叉检查”功能。GDP值的增减,意味着经济交易规模和货币结算数量相应增减,而货币结算数量的增减将在货币数据的增减上得到反映。因此,GDP的变动方向与有关货币数据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二者是互为反映的,即GDP增长或下降会反映为货币数据增大或减少,货币数据增长和下降也反过来反映为GDP的增大或减少。对GDP与货币数据进行交叉检查时,如果货币数据增速变动与GDP增速变动不对应,则GDP可能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可能,二者偏离越大,运用现行统计方法计算的GDP的准确性就越低。</P>
<P>    2.相关理论文献中论证了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数据与名义GDP的密切联系。《货币、银行与经济》第十六章阐明了一些主要国家货币变动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货币存量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向增长。[1]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南非、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和挪威等9个国家在1975-1984年间的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例,《货币、银行与经济》一书以图表说明了日本1956-1985年间货币存量和国民生产总值同样显示出密切的关系。此外,Masaaki Shirakawa在其文章《零利率局限下的货币政策和资产负债调整》中提供的有关日本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M2+CDs)的有关数据表明:日本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增长。[2]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3.5%、6.1%和2.3%,同期货币供应量(M2+CDs)年均增长率为16.2%、9.1%、和3.6%。日本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GDP年均增长率与同期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之比分别为83%、67%和63%,GDP增速越来越落后于货币供应量增速。</P>
<P>    3.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数据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在我国同样存在类似的密切关系。(1)我国1994-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与货币数据年均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关系。我国GDP年均增长率比各项存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增长率都要低,GDP年均增长率是11.3%,大约为各项存款年均增长率的56%、企业存款的54%,储蓄存款的57%。(2)全国、上海市和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与货币数据年均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也相当接近(见表1)。全国1999年至2004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0.71%,是各项存款年均增长率的58%,是企业存款年均增长率的56%。全国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与货币数据年均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与1994-2004年的比值极其接近。上海市和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间的各项存款和企业存款与GDP的关系与全国类似。上海市1999年至2004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3.05%,是各项存款年均增长率的57%,是企业存款年均增长率的57%。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6.01%,是各项存款年均增长率的69%,是企业存款年均增长率的72%。</P>
<P>    表1  上海市和浙江省GDP与货币数据表  (单位:亿元)</P>
<P>         年份        项目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P>
<P>    上海市 GDP 3360 3688 4035 4551 4951 5409 6251 7450</P>
<P> 各项存款 6203 6331 7097 7772 9584 14036 17318 19994</P>
<P> 企业存款 2967 3299 3747 4425 5420 7493 9017 10577</P>
<P> 储蓄存款 1690 1907 2119 2285 3002 4916 6055 6958</P>
<P>    浙江省 GDP 4600 4980 5350 6030 6700 7670 9200 11243</P>
<P> 各项存款 4297 5264 6273 7300 8823 11243 15416 17855</P>
<P>  企业存款 1588  1949  2412  2889  3476  4314  5893  6558 </P>
<P>    储蓄存款 2294  2847  3261  3595  4262  5234  6889  7742 </P>
<P>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和2002年、2003年、200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P>
<P>    4.我国货币数据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结论。与世界主要国家类似,我国经济的增长与货币数据的增长互为反映,只是我国经济增长对货币投放的依赖较强,反映经济增长效率较差。归纳分析上面所述全国、上海市和浙江省GDP与货币数据之间的比值关系,可得出我国GDP与货币数据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我国的GDP增长率与各项存款、企业存款等货币数据增长率的比值的范围是50%至75%,即:货币数据增长率×50%<GDP增长率<货币数据增长率×75%。</P>
<P>    这一规律表明我国目前如果要保持每年9%的GDP增长率�则需要M2、各项存款和企业存款等货币数据每年增长12%至18%之间。从我国GDP与货币数据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中我们可推论出我国货币数据与GDP之间的数量“交叉检查”功能,即:GDP增长率大于货币数据增长率的50%,小于货币数据增长率的75%;或者说货币数据增长率大于GDP数据增长率的1.33倍,小于GDP增长率的2倍。根据“交叉检查”功能�我们就可以根据全国及各地区的货币数据来判断它们在某一时期的GDP增长率范围。</P>
<P>    (二)我国货币数据与名义GDP之间的比值关系</P>
<P>    根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开的数据,2002-2004年全国GDP与M2的比值分别为0.568、0.530和0.539;2002-2004年全国GDP与各项存款的比值分别为0.573、0.532和0.539,与企业存款的比值分别为1.636、1.527和1.526;2002-2004年全国GDP与储蓄存款的比值分别为1.115、1.059和1.082(见表2)。</P>
<P>    表2  中国货币效率指标表</P>
<P>      年份            项目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P>
<P>    GDP/M2     0.892  0.818  0.750  0.684  0.665  0.615  0.568  0.530  0.539 </P>
<P>    GDP/各项存款 1.154  1.085  0.990  0.904  0.819  0.754  0.723  0.678  0.573  0.532  0.539 </P>
<P>    GDP/企业存款 3.521  3.376  3.024  2.599  2.412  2.207  2.029  1.888  1.636  1.527  1.526 </P>
<P>    GDP/储蓄存款 2.263  2.078  1.762  1.609  1.467  1.376  1.391  1.319  1.115  1.059  1.082 </P>
<P>    数据来源:根据1999年、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和2002年、2003年、2004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P>
<P>    根据这些比值关系,我们引入了货币效率指标来概括这些比值关系。本文中的货币效率指标是M2、各项存款和企业存款等货币数据与GDP的比率指标的统称,它表示单位货币数据创造GDP的效率。</P>
<P>    各项存款与GDP的比率表达了1单位各项存款所创造的GDP数量,即:各项存款效率指标=GDP/各项存款。指标值越大,表明各项存款的经济效率越高,反之亦然。同理,企业存款效率指标等于GDP除以企业存款。</P>
<P>    本文用各项存款效率指标代表货币效率指标。考虑到地下经济与资金体外循环参与创造GDP的可能性,因此过滤掉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指标。本来M2可以很好地代表货币存量,可以用M2作为货币效率指标的代表,但由于各地区难以对其M2进行统计,而各项存款也可较为全面反映现在国内货币存量水平,为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使用各项存款来替代M2,用各项存款效率指标来代表货币效率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为了全国各地区间比较的方便性,本文所指的货币效率指标一般指的是各项存款效率指标。例如我国2004年货币效率指标指的是各项存款效率指标0.539,即每1元各项存款创造0.539元GDP。</P>
<P>    有了货币效率指标,我们就可以以全国货币效率指标为标准来判断全国各地在某一时点的GDP的大体水平。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某一地区的2004货币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等或非常地近似,而且我国2004年GDP数据准确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推算出该地区的GDP等于该地区的各项存款乘以货币效率指标0.539。</P>
<P><STRONG>    二、货币数据与名义GDP相关关系及在央行货币政策制定中的运用</STRONG></P>
<P>    研究我国GDP与货币数据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有助于确定我国GDP增长所需的货币存量,再结合货币效率指标和参考一些经济数据,可以对我国各地区GDP是否高估或低估及其高估或低估的程度做出判断,从而有利于指导中央银行更好地开展工作。</P>
<P>    (一)确定预期达到GDP增长率所需的货币供应量</P>
<P>    根据我国GDP与货币数据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可得出货币数据与GDP关系的不等式:GDP增长率×4/3<货币数据增长率<GDP增长率×2。我们根据这一不等式可确定在已知GDP增长率的情况下所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区间。我国如果需要GDP增长9%,则需要货币供应量或者各项存款的增长率达到12%-18%。</P>
<P>    对中央银行来说,科学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是必要的,是稳定币值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上述例子中,GDP增长9%的最佳方案无疑是选择货币供应量或者各项存款增长12%为最优,这方案最有利于避免发行过多的货币来追逐有限的商品而引发通货膨胀。这就要求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而增加货币供应量18%来达到增长9%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它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破坏币值的稳定。我国GDP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11.5%,M2增长率的最佳值应是10.8%和15.3%,但实际达到16.9%和19.6%。2002年和2003年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最终造成2004年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虽然从总体上我国1999年至2004年GDP在低通货膨胀下实现了高增长,但类似于2004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引发通货膨胀的苗头仍然要努力防止出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有点类似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应注意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并预先采取必要和充分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我国今后出现类似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低靡的情况。</P>
<P>    (二)判断GDP增长率和GDP水平的准确度,制定和实施适宜的货币政策</P>
<P>    从统计的角度看,各项存款等货币数据比现行统计方法测算的GDP更具精确性,而GDP由于统计方法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候会产生相当大的误差。因此,我们可以以货币数据为基础来判断GDP的真实水平。</P>
<P>    第一步是根据货币数据与GDP的交叉检查功能、我国GDP与货币数据增长率相互关系的规律�可以确定在给定货币数据增长率的情况下GDP增长率可能达到的范围:货币数据增长率×50%<GDP增长率<货币数据增长率×75%。由于投资者信心和时滞等因素影响,增长率最好使用3年或以上的时间跨度。如果GDP增长率在区间内,则表明该时期GDP的增长率是可以置信的,离该范围越远,则GDP增长率的准确度就越低。例如,某一地区的各项存款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2%,则其GDP增长率的置信区间为6%-9%。如果该地区公布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3%,那它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如果在6%-9%之间,就可以接受这一结果。</P>
<P>    第二步是结合货币效率指标,对我国各地区名义GDP是否高估或低估及其高估或低估的程度做出基本判断。研究某地区GDP与货币数据的增长率的关系可对某一时期GDP增长的准确性进行判断。但如果要进一步对某一时点GDP可能高估或低估的程度进行推算,则还需参考我国各地区的GDP与货币数据的比值,即货币效率指标。</P>
<P>    假设某地区各项存款效率指标与全国水平一样,而且全国的GDP数据是准确的,那么该地区GDP的高估水平或者低估水平推算公式如下:</P>
<P>    Y=(A-B×C)×100/B</P>
<P>    其中,Y=高估或低估百分点;A=某地区公布的GDP数据;B=某地区各项存款余额;C=全国各项存款效率指标;B×C=某地区准确的GDP数据。如果Y为正,则为高估的百分点;如果Y为负,则为低估百分点。</P>
<P>    第三步是参考一些经济数据如税收、政府支出和进出口等情况,以此进一步判断GDP总水平的准确度。除了运用GDP与货币数据相互关系的动态规律、静态的货币效率指标来评估和判断GDP以外,还可运用如单位GDP创造税收收入、财政状况和进出口状况等数据来综合评估GDP的准确性。例如,2004年全国每1元GDP产生的税收收入为0.188元,如果某地区每1元GDP创造的税收收入远低于全国水平或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就说明该地区的GDP可能高估或低估了。</P>
<P>    综上所述,评估GDP真实水平的基本方法是:在评估国内地区GDP准确性时,先观察其GDP年均增长率与各项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年均增长率的比值是否在准确区间(50%-75%)内,再通过将其货币效率指标推算出其可能高估与低估的水平,最后在考虑当地金融特点的基础上再将税收、政府支出等经济情况作为对GDP准确性进行评估的补充,以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P>
<P><STRONG>    三、结论</STRONG></P>
<P>    对名义GDP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有助于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央行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时,可利用货币数据评估GDP方法作为重要的评估工具。考虑到时滞和投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某年GDP与货币数据的不协调并不一定表示GDP准确性不高,因此分析时间跨度最好是三年或以上,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此外,央行可以长期观察研究货币效率指标。1994-2004年货币效率指标表明全国货币效率存在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有过度依赖货币投放拉动经济的倾向,而长期积累下去将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从而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央行应注意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制定和运用恰当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P>
<P>    作为央行基层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在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前,运用货币效率指标对当地经济GDP进行评估,可以大体上判断当地GDP的真实水平。央行分支机构对地区经济进行分析时,虽然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用作参考,但在发现货币数据与GDP增长极不协调时运用货币数据对GDP进行评估是必要的,以避免使用误差过大的GDP数据来进行分析预测,得出错误的分析结论和提出错误的建议。</P>
<P>    参考文献:</P>
<P>    [1] [美]T.梅耶,J.S.杜森贝里,R.Z.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济(MONEY,BANKING,AND ECONOMY)[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P>
<P>   

详细内容:http://www.kankan.cn/SuperLibtary/freearticle.asp?aid=21665

自己参考一下吧,如果可以给个分,嘿嘿
第2个回答  2007-03-16
到经济类的大学图书馆查年鉴,绝对有
第3个回答  2007-03-25
IMF网站.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6/02/data/weoselgr.aspx
先选国家(中国在developing asia里), 再选要的是什么数据,然后选年度(还有预测数据哦), 好了, 可以生成报告啦!
中国的数据是: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6/02/data/weorept.aspx?sy=1994&ey=2005&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924&s=NGDP_RPCH%2CNGDPRPC%2CPCPIPCH&grp=0&a=&pr.x=58&pr.y=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