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像棵大树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0
1840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了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的恶性循环。从1840年至1905年,中国人民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挣扎。清政府屈服于列强的压力,与22个国家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仅战争赔款就使中国损失了十几亿两白银。
1905年3月上旬,日军与俄军在沈阳一带交战,俄军被击溃。奉天会战是近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俄军出动30万人,日军出动24万人;俄军伤亡6万人,2万多人被俘,而日军阵亡7万人。3月10日,日军占领了沈阳。5月下旬,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击败了远道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军19艘舰艇被击沉,日军仅损失3艘鱼雷艇。对马海峡海战的结局决定了日俄战争的胜负,日本从此确立了海军强国的地位。
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1月26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报》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封禁。
1905年夏,中国正处于转折点。当时,中国政府及其革命的反对派都在探索未曾经历过的道路,而日本战胜俄国的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同年,中国废除了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新学堂的兴起到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5年正好是科举制废除100周年。
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冲击了儒家学说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目的走上仕途。然而,废除科举后,学而优则仕成了学优而无仕,读书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大批优秀人才纷纷走出国门,或到日本,或到欧美,他们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的理想,去学习,去奋斗。同时,在这批优秀人才中的很多人加入了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并成为主力军,从事“反封建,建共和”的革命活动,同国内的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一道,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废除无疑成了革命烈火的助燃剂,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中国的教育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三代建立的学校分别是校、序、庠。以后各朝各代均设立学校。科举制度施行后,全国办私塾,设学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日趋腐朽,而教育也日渐式微。明朝八股文的出现,严重地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到了清末,许多有识之士,观照西方的文化教育、科学的进步,发出了“科举制度非改不可”的呐喊,终于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了。废除科举制度启动了现代教育,自1905年后,全国各地新学堂纷纷设立,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6万多新学堂。新学堂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增设了许多富国强民的学科。新学堂的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学习现代各种科学与技术。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
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出国学习考察,或著书立说,或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著作,大量引进西学,因而开拓民众的视野,提高了人民的思想,同时这些知识分子还批判中国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以包容的心态,北大聚集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而这些人后来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与领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从1905年到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历时十年左右,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