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的流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在溪谷中突然之间大量之土,砂,石,砾,岩块夹杂于泥水中而以排山倒海之势,并发出震耳欲聋之声流下,而且在流动之中甚至可感觉到地面在震动;同时,此等土砂石流动通过时,可将溪床中许多大小石块或是大型障碍物一起冲下;而大量土砂石流出谷口时,可吞噬构造物,冲失车辆,掩埋道路,房舍,田园等;当这些土砂石之流动停止下来之后,会形成大范围之冲积扇堆积在谷口.类似此等大量土砂石之流动形态,即所谓之土石流.因此,若以搅拌后之混凝土流下所呈现之流态,用来比拟作土石流之流态可能最恰当不过.
土石流在流动时之实际流态,真正观察到之案例极少,主要是因土石流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并不容易掌握,因此不易事先在可能发生场所等待土石流出现,即使能在现地等待,亦因土石流之威胁性极大,可能必需冒极大之风险才可能观测到土石流之流态.因此,许多土石流之案例,大多仅观测到土石流停止后所形成之堆积物而已.藉摄影器材之进步,方得以捕捉到一些土石流之实际流态,并依当地居民之所见,而对土石流之流态有一比较明确之描述,兹将其流态归纳如下∶
1,为土,砂,石,砾等材料与水混合成一体流下.
2,经常会夹杂大岩块或流木等材料,而大岩块走在先端呈滚动或滑动之方式流下.
3,流下之土石流从横断面观之,其中央部分呈凸形,两侧则较低;从纵断面观之,则先端部分壅高凸起.
4,流动时会对溪床或溪岸之土体产生削剥之冲蚀现象,且将削剥之土砂一起带下,而使土石流之体积逐渐扩增.
5,土石流停止下来时,大致可保持原流下时之土砂体形态,但若后续有水流流出或较稀薄之土砂流出时,可越过原堆积土体往下游流下,而呈扩散状态堆积下来,逐渐形成扇状地,或扩大扇状地之规模.
在美国将土,砂,石等混合流体之流动称之为debris flow,亦即通称之土石流.但若流体中含细粒土料较多时,即砂粒,坋粒与黏粒之含量不少于50%之情况下,特称之为泥流(mud flow).而前苏联则将含土砂流体之单位体积重量在1.1~1.3t/m3时,称为泥流;单位体积重量在1.9~2.3t/m3时称为构造性泥流.中国大陆将流体之单位体积在1.8~2.3t/m3时称为黏性泥石流;流体单位体积重量1.5~1.8t/m3时称为稀性泥石流;若流体中未含泥质而仅含石砾之状态,则称为水石流;此外,当流体未含石砾,且单位体积重量为1.3~1.6t/m3时,称为稀性泥流;若其单位体积重量为1.6~2.0t/m3则称为黏性泥流.另如在印尼之火山地带因火山灰与火山岩屑所产生之土石流现象则称为lahar.由此可见土石流因流体之复杂性而未有一致之名称.台湾沿用日语之土石流,主要在强调其具土壤,石块等材料之流动特征.但由于土砂石等材料之定量化不易,且其流动特性亦依材料之不同而可呈现不同之流体力等特性之差异,故欲给土石流一明确之定量化名词,并不容易,故将以土石流一词涵土砂石之流动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