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金川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金昌市境内北部,龙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位于东经101°34′41″—102°34′26″和北纬38°21′30″—39°00′30″之间。北、东与民勤县接壤,南与永昌县毗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连,西与山丹县搭界。总面积3019.14平方公里。
2012年,金川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91.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6.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亿元,比2011年增长7.25%;第二产业增加值159.21亿元,比2011年增长17.28%;第三产业增加值29.62亿元,比2011年增长14.95%。人均生产总值达83244元(折合13186美元),比2011年增长16.4%。
金川区实现区级地方财政收入29302万元,比2011年增长20.08%;财政支出76225万元,比2011年增长15.74%。 2012年,金川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40.79亿元,比2011年增长17.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39.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61%。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32%。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32.22亿元,比2011年增长21.7%;实现利税总额22.55亿元,比2011年下降52.93%。 截止2012年,金川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数字图书馆1个。建成农家书屋49个,镇综合文化中心2个,村文化室27个,社区文化中心16个。2012年共投入资金288万元,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1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45个。
金川区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及转播台3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82%和95.95%。全年组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64场(次)。 社火
金川区城乡各村社的民俗表演活动,各村社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异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社火队一般有一、二百人组成。传统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戏、乐舞、民间杂耍等组成。基本内容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各种历史戏剧人物角色有老牛推车、霸王鞭、还有彩旗、锣鼓等。社火主要以民间祭祀送春为主,春官出行,各类仪仗陪同,鼓乐齐鸣,赋予传统特征。
婚嫁礼俗
金川区民间婚嫁礼俗源远流长,范围广泛。传统婚姻必须经过如下程序:
1、纳采,也称提亲。  2、对八字。女方家同意男方议婚后,男女双方都要请阴阳先生对各自的生辰八字,对属相结合是否相配,进行卜算。  3、相亲。双方议婚认定了婚姻后,选定一个吉日,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带必要的礼品钱物。礼品有面蒸“合苞”。  4、递换手。男女相亲见面,双方同意这桩婚姻,就相互交换一件信物,称“递换手”。  5、送婚。民间男女相许婚约,男方送给女方家一些彩礼做聘礼。  6、过礼。男方准备迎娶女方时送的最后一次礼称“过礼”或“大礼”。  7、定日子。过礼之后双方商议选择嫁娶的日子。男女双方都要邀请各自的亲戚好友来参加婚礼。  8、男方家要装扮洞房,在床上撒上五谷杂粮、核桃、糖果,张贴“囍”字,窗子上贴喜花。结婚的这天,新郎要披红戴花,随娶亲的队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  9、女子出嫁时要穿戴婚衣,按习俗请人“绞脸开面”等。  10、迎亲。男女家得知娶亲的人就要到村进宅,都要前去迎接,并招呼娘家人喝迎风酒、喝空茶。  11、拜天地。男女双方行大婚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要夫妻对拜。  12、婚宴。男女双方要办席酒招待宾客。 小曲
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肃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因金川区和民勤县水土相连。自清中叶起,金川区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金川小曲曲调丰富,最流行的有50多种。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捏捏。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后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
剪纸
剪纸在金川农村流传已久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用剪刀在纸张上剪刻出的艺术品,用剪纸特有的符号或图腾样式表达特定的内涵。金川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花边、吉祥图案、物品、建筑、图画、书法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