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家长训练营4—用共情式沟通调整孩子的情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今天是家长训练营的第四天,主题是:用共情式沟通调整孩子的情绪。打卡作业是观看《小孩不笨》

共情——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交流当中能够深入对方内心去洞察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把自己的洞察体验传递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取得反馈。

恰当的共情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理解和被尊重的。

使用共情的要点:

家长始终要将专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克服自我中心的惯性思维,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验和接纳感受。

使用共情的方法:

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蹲下身子现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体验他的感受,尝试表达感受同时诚实地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不要急于用否定、联系、提问、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放下道理、权威和评判的习惯姿态,把自己和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时,不说教、不责怪、不批评、不抱怨,更不要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强硬态度将自己的经验强行套在孩子的身上。经验可以提供参考,但不能完全复制。

放不确定孩子的真是想想法时,可以直接开口询问,同时向孩子反馈确认自己和孩子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静静地陪伴也是共情。有事遇到不开心不想说话,也不想听别人喋喋不休,我们可以陪在身边什么也不说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

遇到畏难情绪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更加有认同感和说服力。

学了新东西

可以问他的体会和感受,是否喜欢,让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学习热忱高涨时

不要急于纠错,关注他的热情,肯定他的坚持和努力。

暂时不想学习时

商定开始学习的时间,尊重他休息的意见。

看完《小孩不笨》有很多的感慨,里面太多的场景我们是如此的熟悉,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的个场面:

1.一边老师总是用负面地、批评地语气和学生沟通,学生也总是抗拒的情绪,而另一边的老师是积极鼓励的方式,看到这一幕很感动。记得中学的时候,物理成绩不太好,考试考了五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说,能看出你努力了,比上次考试进步了,真的,这一幕至今清楚的记得。

2.爸爸妈妈一边管教孩子,说交流时不要只说:嗯、啊、哦,而另外一边与自己的妈妈交流也是用:嗯、啊、哦。老人家说,孩子都是跟你们学的。真的是这样,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就是家庭中装的一台24小时的监控器,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还会被复制。

3.爸爸为孩子做了很多,孩子却不领情,经常发生冲突,父子俩是相爱相杀的互动关系,身边的朋友都看出来了:你爸爸太爱你了,但他太不会爱你了。真的是这样,很多时候父母为了孩子都可以不要命,但是确不懂的好好和孩子说话,明明是想鼓励孩子,说出来的全部是指责。

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篇文章里写给父亲一句话:“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后来三毛的父亲看到了这句话,内心百感交集,留言写道:“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

三毛被这句话感动到落泪,她在另一篇文章里回应这件事情说:“等您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您——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哪怕全世界都觉得我糟糕,但我只想知道你心里的我好不好。亲密的人的赞美和肯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礼物,是奇迹生成的秘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