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妻傅涯:革命中嫁给爱情,43岁丈夫去世,独自养大5个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3

文|晨夕

1961春节过后,陈赓得知组织上要求全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结合自己多年的战斗经历,写一篇战斗经验总结。

但是,当时陈赓身患重病,组织上怕他太累就没有通知,不过陈赓得到消息后,却自觉地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哪怕知道自己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太多工作,他也想用生命最后的时光,为军队建设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陈赓争分夺秒地查资料,拟大纲,刚写完一部分时,已深感体力不支。

他心中有种悲凉的感觉,战争年代,可以战斗几天几夜,如今写点材料都力不从心了。

妻子傅涯看丈夫呼吸急促,为他身体感到担忧,就安慰她说:“ 不舒服就好好地睡一觉,暂时别想写文章的事了。”

陈赓笑了笑后,指着自己的脑袋说:“ 机器一开动,怎好停下来。”

不曾想这句话却成了遗言。

那天是1961年3月16日,天将破晓时,窗外异常的寒冷,隔着厚厚的玻璃窗,都能听到朔风呼啸。

睡梦中的陈赓突然被一阵剧烈的疼痛惊醒,仅存的一点理智让他清楚地知道,心肌梗塞发作了。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陈赓,此刻被疼痛折磨得汗如雨下,他把牙齿咬的咯咯作响,使尽全身力气,和死神做最后的斗争。

悲痛的是,这次陈赓没有逃开鬼门关,带着未完成任务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8岁。

被惊醒的傅涯,紧紧地握着丈夫渐渐变冷的双手,拼命地呼喊着:“陈赓、陈赓…”

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每次她呼唤丈夫,他都会笑呵呵地应答,但这次却没人说:“我在这呢。”

生命最后几年,陈赓几乎都是在病痛中度过的,但傅涯从未想过,丈夫走的这么突然,看着去世的丈夫,滚烫的泪水从傅涯的双眼中夺眶而出。

抗战岁月,他们经常分别,好不容易盼来了和平,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就天人永隔,傅涯的打击和悲痛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痛失爱人的傅涯,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无法平复,她经常望着丈夫的遗像发呆,就好像他也在看她,在和她亲切地交谈。

傅涯是陈赓的第三任妻子,他们的结合颇为曲折,,,,,

陈赓的第一段婚姻也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父母包办的,但那会的陈赓已经受到了外面新思想的影响,不甘心去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度过一生。

新婚之夜,陈赓看了一眼大自己两岁的新娘,心里默默地说了一生: “大姐,对不起你了,我不嫌你怨你,你也不要怨我,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走了,保重!

于是,夜深人静后,陈赓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简单行囊,悄悄地走出了家门,这一年他才14岁。

就这样,陈赓的第一段婚姻,以他离家出走而收尾,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离家后的陈赓,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陈赓的第二任妻子,是一名抗日英烈,名王根英。

当年为了追求王根英,陈赓破费了一番心思,连续表白了多次,才抱得美人归。

婚后的陈赓和王根英恩爱有加,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一起投身在革命斗争中,然而,如此美满的婚姻却没有一个圆满结局。

1939年3月8日,王根英在一次日军突袭中,死在了敌人的刺刀下,年仅32岁。

王根英牺牲后,陈赓悲痛欲绝,一向活泼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一向有记日记习惯的他,也因为妻子的去世,停笔一个月。

自从妻子去世,陈赓将对敌人的仇恨倾注在战斗中,打了许多漂亮仗,但战友们都知道,他心里并不痛快。

有几次他生病,在昏迷中还一直呼喊着“王根英”的名字,如此深情,让身边人颇为动容。

看着陈赓一直陷在丧妻之痛中,战友们就想,最好的药物就是为他在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就这样,傅涯走进了陈赓的生命中。

1918年,傅涯出生在浙江上虞,在那个新旧更迭的时代,普通大众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时候节衣缩食还不能解决温饱。

但傅涯的父亲是一个勤奋的人,头脑也颇为聪明,虽然家中人口多,但日子过得还算富足。

转眼间傅涯已经长成了20岁的大姑娘,此时正值全国抗日的高峰期,从百姓到士兵,所有人的爱国情绪都达到了一个爆发点。

为了打败敌人,换回太平岁月,上到白发苍的老者,下到十几岁的少年,都纷纷投身到战斗中,有人上战场,有人在大后方,每个人都在战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38年的一天,20岁的傅涯收到了大哥傅森从延安寄来的信,信中说: “希望她能够奔赴延安,为抗日事业尽一份力。”

傅涯接到信后,心情异常激动,那时革命圣地延安,是多少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和无数同志一起工作,一起为革命事业挥洒青春和热血。

傅涯的父亲思想开明,他支持子女们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有了父亲的支持,傅涯和弟弟傅余、妹妹余立就告别了家乡,结伴去了延安。

到了延安后,傅涯先进入延安大学学习,她学习刻苦,思想进步很快,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文工团。

因为她工作积极努力,第二年便成为了一名党员。

1940年,傅涯跟随文工团来到山西蟠龙镇演出,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颇具传奇色彩的陈赓。

一日,傅涯和同伴们来到团长家里取道具,恰巧陈赓也在,当时陈赓的事迹已经人尽皆知,尤其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敌,让这些姑娘格外钦佩。

于是,几个姑娘就围着陈赓,让他讲讲那些传奇经历,其中就包括傅涯。

面对姑娘们的提问,陈赓低头看着伤痛发作的腿,略带忧伤地说: “会昌受伤的时候,我当时真想开枪自杀,想想自己还年轻,活着还能为共产主义奋斗,我就装死…

作为旅长,陈赓没有丝毫的架子,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既沉稳又爽快,说话还很幽默。

这次短暂的相遇,陈赓在傅涯心里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这边的陈赓也如此。

不知不觉中,一段缘分悄然拉开了帷幕。

其实,这次看似偶然的见面,是文工团团长有意安排的,就是为了给陈赓做媒。

傅涯等人走后,团长笑嘻嘻地问陈赓:“老首长,你喜欢哪一个?”

陈赓这才恍然大悟,他也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直言:“中间那个。”

中间那个就是容貌清秀,举止文雅的傅涯。

这次见面后不久,傅涯和陈赓就有了第一次单独见面的机会,陈赓不是一个含蓄的人,当年追求王根英的时候就如此,如今面对傅涯他也如此。

陈赓用幽默的口吻说: “我这个人顶喜欢交朋友,我有许多朋友,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你愿不愿意做我女朋友?”

聪慧的傅涯,自然明白这“女朋友”的含义,虽然傅涯对陈赓也有几分爱慕,但面对方的表白,她还是犹豫了。

原来,傅涯早有婚约在身,对方是他的表哥,他们俩也算是青梅竹马了,但后来傅涯选择了延安,表哥则选择了科研之路。

傅涯曾给表哥写信,希望他可以来延安,他们并肩战斗,却迟迟没有接到回信,他们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订婚的状态。

傅涯是一个重情义的女子,在没有处理好和表哥的关系时,她是不可能答应陈赓追求的。

于是,她就将自己的处境和顾虑对陈赓毫无保留地说了,她直言:“你让我考虑考虑,我要和表哥处理好关系。”

陈赓爽快地说:“行。”

傅涯接着说了一句:“起码三年。”

“啊!三年”陈赓有些吃惊,但他依然表现出作为首长的风度,说了一句:“行,三年就三年吧!”

那个时代的爱情,总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傅涯和陈赓虽然没有正式交往,却时刻牵挂着彼此。

这三年,傅涯尝试和表哥沟通,但表哥却拒绝了她的邀请,他说延安太落后,不利于自己搞科研。

显然傅涯和表哥道不同,也意味着这段恋情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就这样,傅涯和表哥斩断情丝,各奔前程,而那边的陈赓,也老老实实地等了三年,终于等来了日夜期盼的好消息。

但当陈赓将他们的恋情报告给组织时,没想到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可以”。

当时,组织的回复是: “不能与傅涯建立恋爱关系,她的“特务”嫌疑 。”

陈赓一看回复,顿时蒙了,仿佛是一盆冷水浇下来,他怎么也无法将傅涯和“特嫌”联系在一起。

原来,有问题的并不是傅涯,而是她的哥哥,她的哥哥是国民党,傅涯也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这边陈赓异常焦虑,那边的傅涯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却迟迟不能走到一起,着实是一种煎熬。

有一次,傅涯参演《孔雀东南飞》,饰演小姑子的角色,情到深处她泪流满面,画面凄楚动人。

坐在台下的陈赓,也被这种悲伤的情绪感染了,他心想 :“傅涯,你在戏中如此富有同情心,可谁又同情我们呢?我的好姑娘,我深深地爱着你,我也相信你,但现在我们只能接受时间的考验。”

陈赓越想越难过,最后竟情不自禁地落泪了,这一幕恰好被邓小平捕捉到了,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于是,散场后邓小平找到政治部主任,说:“

今天陈赓和傅涯,一个在台上哭,一个在台下哭,给中央发个报告,傅涯家庭出身不好,不是她本人不好嘛,即便他哥哥是特色,她也是党员,就批准他们结婚,成全他们吧!”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推波助澜下,陈赓和傅涯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了,他们也经受住了时间和组织上的残酷考验。

1943年2月,陈赓和傅涯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婚礼,虽然过程很煎熬,但结果是好的,婚礼上的两个人,都喜笑颜开。

婚礼很朴素,却非常热闹,战友们还让傅涯当场唱一首歌来助兴,大方的傅涯清唱了一首苏联民歌,气氛异常活跃。

婚后第三天,傅涯便随陈赓回到太岳区工作,不过没几天,夫妻二人就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了短暂的分别。

傅涯搬到附近的农家,从事农会工作,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只要陈赓有空,就会亲自接妻子回家。

在战争年代,安稳的生活就是一种奢念,陈赓和傅涯也如此,因战斗需要,他们经常分隔两地,而且那会组织随时变动,通信地址也不固定。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书抵万金”,每次接到傅涯的来信,陈赓都如获至宝般,一封信往往读很多遍。

陈赓也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傅涯会把喜欢的笔记本给他,还帮丈夫保护好每一本日记,每次转移,其他东西可以不要,但丈夫的日记绝对不能丢。

日记里写满了陈赓对傅涯的思念,也写满了战事的种种境况,是时间最好的记录者。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任务更加繁重了,她负责筹办一所大型的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日夜忙碌着。

傅涯也如此,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四个孩子,但她毫无怨言,总是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无后顾之忧。

然而,因为积劳成疾,陈赓先后有过两次心肌梗塞,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

但哪怕是躺在病榻上,他仍然在考虑祖国的安危,甚至写各种作战经验,以备祖国不时之需。

最终,陈赓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他的人生定格在了58岁。

陈赓去世后,傅涯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上有老,下有小,独自抚养五个孩子(老大是王根英所生),人间疾苦,只能她一个人扛着了。

不管生活多么残酷,多么艰难,傅涯都没有改嫁,更没有放弃培养孩子,她含辛茹苦地教育着孩子,将他们培养成国家之栋梁。

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自己举步维艰,但傅涯还坚持照顾王根英的母亲,每个月给这位不幸的母亲汇钱,直到老人家去世。

除此外,傅涯还整理陈赓的手稿,在动荡的岁月里,她拼命保护那些手稿不被破坏,为了完成丈夫的嘱托,她还主持编写了《陈赓日记》等书籍。

而在整理日记的时候,她发现了陈赓和王根英的爱情故事,非但没有吃醋,还对王根英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之后还专门为王根英出版了传记,让她事迹永生永世地流传下来。

最难得的是,在生命最后,傅涯还留下遗嘱,让子女们将陈赓和王根英合葬,如此的胸襟和格局,让人敬佩。

陈赓去世那年,傅涯才43岁,为了丈夫她守寡49年,这份真爱,天地可鉴。

2010年,傅涯因病去世,享年92岁。

傅涯的一生,从抗战走到新中国,经历了战乱,也经历了中年丧夫,但她始终意志坚定,让人们看到了东方女性最刚强、最坚韧的一面。

陈赓和傅涯之前的爱情,没有太多的鲜花和浪漫,但却有生死与共的经历,这样的爱情,才是后代的楷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