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影片《无问西东》,让我们的目光投向了80多年前的西南联大。

“七七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南开大学的校园被炸去了三分之二,偌大的北京城也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国民政府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之后,在1938年分三路南迁昆明,其中一路290名男同学在闻一多教授等12位老师的带领下历时68天,行程3200多里,穿越湘滇桂三省,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来到昆明,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下令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由来。

1938年5月4日开学,至1946年5月4日结束,7月31日解散,三校北迁,西南联大存在共8年。这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短的大学之一。

泥墙草毡,铁皮屋顶,这就是西南联大的校舍,这是世界上最简陋的大学。

战火纷飞,炮声连连,物质匮乏。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缺衣少食,度日艰难。上课常常被突如其来的警报打断。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西南联大8年间共有学生8000人,毕业生3343人。

八年间西南联大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泰斗众多,大师云集。

八年间,闻一多完成了《神话与诗》、《楚辞校补》等五部专著;朱自清写了《经典常谈》、《新诗杂谈》、《诗言志辨》,每一篇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获1941年教育部第一届国家学术奖;周培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速度脉动在湍流理论中的研究问题……

教授们的风骨垂范、潜心治学,为联大的学生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联大的毕业生中走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朱光亚;走出了8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走出了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

你如果以为联大的师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埋首学问,那你就太不了解他们了。抗战八年,西南联大投笔从戎的学生有1100多人,他们担任军中翻译,他们参加远征军,他们参加飞虎队,就像《无问西东》的沈光耀那样,鹰击长空,血沃中华。

这一切,有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的三大校务委员之一,西南联大的主政校长。他“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在他看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者,有大师之谓也。他认为身教大于言教。八年联大期间,他与师生同甘共苦,他的夫人亲自做“定胜糕”,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补贴家用。他将在联大读书的独子梅祖彦送去参军,将小女儿梅祖彤送去做战地护士。

西南联大因此大师云集,成绩斐然,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何谓青春?何谓人生?何谓教育?何谓大学?只问初心,只问真诚,只问勇敢,无问西东,西南联大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