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奶奶长大的孩子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前几天下楼,看见邻居张大妈带着自家的小孙子在公园里玩耍。我上前去打招呼,看见小孩子和张大妈十分亲近,一口一个奶奶地叫着,而且吃东西也是先让给奶奶吃。

看到这一幕,我连连夸赞:你这孙子真没白养,和奶奶的关系多亲近。没想到张大妈叹口气说道:现在亲近有什么用,过几年长大后还是和人家的妈更亲,我那大孙子不就是,长大后就会爸妈接走了,现在还不是对他妈比对我亲近?

张大妈的话,让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今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帮忙带娃,费尽辛苦把孩子拉扯大,接着就被父母接走,逐渐和父母成为了亲近的人,而对于养大自己的隔辈亲人却逐渐生疏起来。

尤其像张大妈这种,奶奶养大的孙子,长大后还是和妈妈更亲近,很多人为此还深感不公、打抱不平,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是个例,而是有原因的。

孩子小的时候会对经常陪伴自己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感,而奶奶就成为了孩子小时候最亲近的人。

其实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应该最先和父母亲近,然后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从最开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孩子都是更需要妈妈的,这种需要也会让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都不会太差。

孩子对妈妈亲近,是融入在血液里的爱。

如果说孩子和妈妈的亲近程度,单靠平时的相处时间来判断,那么山区地方的留守儿童,一年中几乎都见不到妈妈几次,及时是妈妈回家,孩子见到妈妈也会有些生分。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妈妈的思念和渴望,而且这种渴望和思念是潜入他们的潜意识里的。

其实孩子天然是会对妈妈亲近的,因为这里面有血缘的关系,有婴儿时期照料孩子的初期体验,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自然是有感情基础的。

即便是后期需要忙于工作,只要是在下班后,周末的节假日里,能够拿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和关心孩子,那么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妈妈的关心,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意,孩子同样也会向父母回馈自己的爱意。

很多奶奶在带大孩子后,总会会有这样的担忧,认为自己的辛苦白费,给别人养孩子。

其实,即使是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还是妈妈最亲近,但也不表示在孩子心里,没有念着奶奶的好,只不过孩子对妈妈更亲近一些。那些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获得奶奶很多疼爱的孩子,和奶奶的亲近程度也是不差的。

第2个回答  2020-10-06
第一,1—3岁是孩子与父母建立爱、亲密与安全的极关键期。这个时期,母亲一手带大的孩子,孩子与母亲亲密无间,母亲对孩子的一颦一笑了如指掌。而这个时间,正是孩子牙牙学语的关键时期,一个年轻的母亲可以跟孩子有很多语言的互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都影响着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一个奶奶,尤其是乡下的奶奶,文化水平低,精力不济,她带给孩子的是她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而一个奶奶和一个母亲的角色不同,在孩子面前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奶奶,只求把孩子看好,别嗑着碰着,别饿着渴着,她的能力在此,她的责任也在此。而一个母亲自然而然地就会担当起教育的使命,就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第二,4--10岁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权威和依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父母还将孩子假手他人,没有足够多地陪伴和关心孩子,可以说就错失了和孩子建立亲密 的依恋关系的最佳期,即便 以后你加倍弥补,也收效不大。原因在于,孩子在这个时期还是非常依恋父母的,但是10岁以后,他的心开始一天天野了,开始走向青春期了,更多地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喜欢走出去,而不是在家粘着父母。因此,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你将面临着问题,孩子不服你,你说的话,他不会听。而你如果采用强压之势,很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更严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是言传身教,是平时孩子在与你的相处之中,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而你用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极时予以指导和纠正,这是最好的教育。而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多,越用心,自然越好。
第3个回答  2021-03-22
长期与奶奶长大的孩子长期性与爸爸妈妈分离出来的少年儿童虽然能够运用电话、视频等当代通信方式与爸爸妈妈沟通交流,虽然有祖上或别的家属一起生活,可是没有同爸爸妈妈家中中的长期性交往,对日常生活和亲子游相处的体会通常是残缺不全的,在挺大水平上影响了恰当的社会知觉。

缺乏积极主动的感情互动交流,造成 人格特质异化理论。留守孩子与爸爸妈妈父母亲或一方在挺大水平上切断了立即联络桥梁,没有爸爸妈妈与儿女相互构建的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小孩非常容易孤单、不自信、冷淡、乃至自甘堕落,对爸爸妈妈由依赖到想念,由埋怨到憎恨,长此以往其人格特质发展趋势便会歪曲,本人性命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快乐可能遭受比较严重的危害。

缺乏心理状态适用和职业道德,易造成越轨行为。留守孩子杜绝爸爸妈妈的实际是,爸爸妈妈无法立即掌握小孩的心理状态动态性,对小孩的所有喜怒哀乐没有及时观查,没法立即出示心理状态适用,对小孩的品性问题也难给予纠正。更是爸爸妈妈给与小孩的心理状态适用和职业道德缺乏,变成小孩造成越轨行为的关键要素
第4个回答  2020-12-06
李奶奶家的孙子,从小跟着她长大。孩子的妈妈在他3个月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李奶奶就是一口饭一口饭,把孩子喂养长大的,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好。奶奶有好吃的都留给孙子,就算孙子吃不下,她也舍不得吃。好在孙子也算孝顺,对奶奶很贴心,经常帮着干活。所以周围的人都说,这孩子长大之后肯定会很孝顺。以后李奶奶,跟着享清福就行了。

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过来人的话扎心了
可也有一个老人不赞同,她说:这孩子还是小,长大之后肯定不会跟奶奶亲。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家两个孙子都是这样,老人讲完自己的经历,其他人听了都很心酸。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过来人的话扎心了。

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过来人的话扎心了
“无论谁带大,孩子都跟妈妈亲”

老人从小就带着孙女,从孩子牙牙学语,到上小学。孩子小时候经常说:奶奶,我长大之后会孝顺你的,给你买好多东西。老人就问:那你妈妈呢?孩子愤愤的说,才不管她。等到孩子上初中,妈妈打工回来,就开始弥补孩子。前两年,孩子还是跟自己最亲,但慢慢的就跟妈妈的关系最好。因为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

是的,这个问题蛮现实的。无论谁带大,孩子都跟妈妈最亲。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最需要、最渴望得到妈妈的爱。一开始或许还倔强,故意跟妈妈保持距离感。但毕竟还是个孩子,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小时候,因为缺乏母爱,所以把奶奶当成关系最好的人。但当母爱回来了,奶奶的重要性就一降再降。

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过来人的话扎心了
孩子长大之后,会忘记奶奶的付出

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遗忘。孩子本来在小时候就不记事,就算记着奶奶的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会变淡。慢慢的就忘记奶奶对自己的好,去忽略小时候的时光。而随着奶奶渐渐老去,开始变得啰嗦、邋遢。孩子面对一个问题要问好几遍,一直啰嗦的老人,提不去半点孝顺的心思。慢慢就会讨厌老人,看不起老人。

所以在过来人看来,这些经历都是很扎心的。人的感情永远都是向下的,奶奶对孩子的感情,是孩子回报不了的爱。但其实在我看来,未必会这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对奶奶只有嫌弃没有孝顺。有些孩子也在以同样的感情,对奶奶。甚至对奶奶的付出,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

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过来人的话扎心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6-01
孩子从小只和奶奶亲,家长可能觉得心里会有落差,并且会觉得受到伤害的是只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可是,现实并非如此。那些从小只和奶奶亲,不和爸妈亲的孩子同样受到了伤害,也同样很可怜。因为,从小只和奶奶亲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变成这几种人,其实很可怜,家长要重视起来。

变成不相信有父爱和母爱的人

能够滋养孩子最长久的一种爱,就是来自父母的无私的爱。如果孩子只和奶奶亲,不和爸妈亲,就等于孩子主动放弃了接受父母的爱,长大以后也会觉得父爱和母爱是美好的。不相信有父爱和母爱的人,生活是没有温度的,这样的人无疑是很可怜的。从小既享受父母的爱,又享受到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这样长大的孩子才更加幸福,更加有爱,也更加会爱别人。如果孩子从小只和奶奶亲,孩子就失去了获得很多爱的机会,非常令人惋惜。

变成恐惧婚姻的人

孩子长大会不会跟父母亲,影响着他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只和奶奶亲的孩子,就不能有一种家的感觉,以后婚姻对他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小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变得恐惧婚姻,更加喜欢独自一个人生活。虽然,一个人不经历婚姻,不等于人生的不幸。但是,如果孩子是因为从小缺失父母的爱,缺失家的关爱,才主动放弃婚姻和家庭,并决定过上离群索居的生活。对他来说其实是不幸的,因为他更少地获得了来自亲情的关怀。

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如果孩子从小只和奶奶亲,主要由奶奶来带,很少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亲近,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有爸妈在身边嘘寒问暖。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觉得自己是异类,可能会变得极度的敏感和没有安全感,因为作为一个人孩子是希望和其他人一样的,如果当他觉得自己和周围人都不一样的话,就会自我怀疑、不停的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常,长大以后也可能非常的没有安全感。当孩子只和奶奶亲,却看见其他人和爸妈亲,这种区别可能会让孩子有些忐忑、没有安全感。

孩子和奶奶亲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只和奶奶亲,而错失了享受父爱、母爱或者其他人的关爱,是非常可惜、可怜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只和谁亲都不是好事,作为孩子的亲人,千万别再因为孩子只和自己亲而高兴的太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