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人物插图图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多种多样,画面精美,富有童趣,或展示人物形象,或体现文章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一种用之便捷的课程资源。下面是我整理的。

  

  1

  2

  3

  4

  5

  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一、借插图引起阅读兴趣

  相对于文字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对于具体可感的彩图会兴致勃勃,对画面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一课中可运用插图汇入,引导学生看图设问:“这个头戴礼帽、高鼻子的外国人是谁啊,他在这些美丽的花草、漂亮的昆虫跟前干什么呢?”由于图上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富有新奇感,教师由此一问,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期待,不熟悉课文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去看课文,而熟悉课文的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其原因,在思考中慢慢悟出课文的内容,感受到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以及他观察的细致。

  一节语文课如何汇入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会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如在课始巧用插图,因势利导,定能引人入胜。五年级上册中《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课文配有4幅插图,均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引发学生遐想、议论: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它是怎么形成的?读过课文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想:滴水真的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吗?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此图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这样,接下来的深入悟读将会水到渠成。

  二、借插图激发创作热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的技巧,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性与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牧童和狼》中写了一贯说谎的牧童喊破喉咙,也没有村民前来帮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先观察课文的插图,深深体会出牧童那恐惧的心理。接着老师问:“当凶恶的狼真的来了时,却没有人前来帮助这个吓坏了的牧童,你能写出牧童此刻的心理吗?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继而让学生扮演小作者的角色去续写这个故事。此时此刻,心灵的感悟取代了理性的分析,学生写出的语句都能表达出对寓言寓意的深刻理解。

  充满童趣的插图尤其能引起小学生的参与热情,《青蛙看海》中的几幅插图生动活泼,老师在课尾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幅图:“跳上山顶的青蛙和松鼠是多么开心啊,看它们的笑容多甜哪!谁能说一说,它们俩会在山顶上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表述清新怡人,有的以青蛙的口气说:“哎呀,大海真的是一望无边啊,真是太美啦!”“小松鼠,谢谢你带我来看大海,海水真蓝啊!”有的模仿小松鼠的语气:“你看,小青蛙,我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吧!”……在这里,画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