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0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与考试指导纲要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各个流派的观点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


  1、人的心理现象


  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分类,特别是各种学习理论观点的把握和运用水平。


   二、考试内容


  1、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


  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


  (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


  (2)尝试错误的观点


  (3)三个学习定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


  (2)强化的观点


  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顿悟的含义


  (2)顿悟产生的条件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认知结构


  (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见第四章)


  10、建构主义学习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建构主义学生观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学习者对陈述知识、程序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的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


  1、知识学习的界定


  2、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


  (2)命题网络


  (3)图式


   4、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


  (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


  (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


  A下位学习


  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


  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correlative subsumption)。


  B 上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


   5、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复述策略


  简单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


  组织策略


   6、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定义


  (3)运动技能的分类


   7、运动技能的结构


  (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


  动作或动作组


  知觉能力


  体能


  (2)运动技能层级


  动作语汇的获得


  连锁与辨别


  问题解决


   8、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9、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有关迁移的基础知识和自觉运用迁移理论促进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学习迁移的界定知


  2、学习迁移的分类


  3、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


  (2)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


  (3)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


  (4)关系转换说基本观点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考试目标


  1、考察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对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察在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考试内容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的分类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创造力的含义


  4、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5、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问题解决的模式


  6、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2)启发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目标递归策略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 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2)创造力的开发


  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B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C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学习动机含义、动机分类及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几种动机理论的消化理解程度,以及在高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问题。


   二、考试内容


  1、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3、学习情境中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3、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A基本观点


  B代表人物


  默瑞(H.A.Murray,1938)


  麦克兰德(D.McClelland)


  阿特金森(J.W.Atkinson)


  (3)归因理论


  A基本观点


  B 代表人物


  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


  罗特(T.B.Rotter,1966) 的观点


  韦纳(B. Weiner) 的观点


  C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4)自我效能感理论


  A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B代表人物


  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利用竞争与合作


  (6)增强自我效能感


  (7)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


  1、自我意识的内涵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4、自我教育的含义


  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全面地认识自我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地对待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


  理智对待自我


  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地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


  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


  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群体特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了解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高校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


   二、考试内容


  1、群体和群体特征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


  (2)社会惰化


  (3)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条件


  (4)群体极化


  (5)从众


  A从众的含义


  B影响从众的因素


  4、班集体的类型


  5、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7、非正式群体及其特点。


  (1)心理相容


  (2)凝聚力强


  (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尊重原则


  (3)真诚原则


  (4)理解原则


  (5)社会交换原则


  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主动交往


  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合理对待批评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


  维护他人的自尊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学会批评


  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品德与道德关系的理解,了解品德的主要理论,学会和掌握一些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行为矫治。


   二、考试内容


  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4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


  (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A防范协约法


  B表征性奖励法


  C强化暂停法


  D过错矫正法


  E榜样示范法


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标注的了解程度,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理解高校心理咨询原则和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二、考试内容


  1、心理健康界定


  2、心理健康的标准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1)什么是心理障碍


  (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4、 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


  (2)信赖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5、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


  (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


  A会谈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2)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治疗


  C认知疗法


  D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考试目标


  1、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够运用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和评价教学效果,能否运用教学设计的观点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


  2、考察对教师威信,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理解。


   二、考试内容


  1、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


  E选择教学方法


  F选择教学形式


  G选择教学传媒


  H确定教学效果


  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


  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


  (1)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2)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A认知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B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4、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


  (1)高校教师威信的构成


  (2)教师威信的形成


  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1、基础知识(填空)


  2、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3、基本原理(简答题)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


  5、判断与辨析(案例分析题)


   附: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鹰乃学习”一语出自•••••••••••••••••••••••••••••••••••••••••( )


  2、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


  3、1926年提出了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即准备阶、孕育、明朗和证实四阶段的英国心理学家是•••••••••••••••••••••••••••••••••••••••••••••••••••••••••••()


  4、观察学习的榜样有三种,即活的榜样、诫例榜样和•••••••••••••••••()


  5、提出学习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的心理学家是••••••••()


  6、“水下击靶”实验是哪一种迁移理论的经典实验••••••••••••••••••( )


  7、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来源:••••••••••••••••••••••••••••••••••( )


  8、教师的成长阶段包括: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成熟阶段,中间还有一个阶段是••••••••••••••••••••••••••••••••••••••••••••••••••••••••••( )


  9、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能调动•••••••••••••••••••••••••••••••()


  10、对偶故事法是哪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品德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效能感


  2、共同要素说


  3、教学设计


  4、陈述性知识


  5、品德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模式。


  3、简述发现法的主要特征。


  4、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5、简述强化理论


   四、 运用实例论述在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五、案例分析(15分)


  卡尔•刘易斯给十年级的学生上美国的历史课。在上课铃响之前同学们早已在座位上了,大家都急切地等待上课。但是,迟迟看不到刘易斯先生的身影。上课铃响两分钟之后,刘易斯装扮成乔治•华盛顿的模样走了进来。他完全是18世纪的装束,头戴假发,手拿木槌。他庄重地坐下,敲了一下木槌,然后说,“现在开始主持立宪会议。”为了这一天,学生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周。每组由2、3名同学组成,各组分别代表原来的13个州。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代表的州、殖民地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条例下的美国等有关内容。两天前,刘易斯先生曾对每个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告诉他们每个州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立场。例如,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的代表们认为,人数较少的州在政府中也应有充分的代表;而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代表则坚持认为,应严格按照人口比例确定代表。


  准备这场讨论时,每个代表团都必须保证其成员能够代表整个团体的意见。为此,刘易斯先生给每个学生随机发了一个数字,数字从1到3。当要求某一代表团发言时,刘易斯先生喊一个数字,那么持有该数字的学生就要代表小组发言。


  刘易斯先生扮演华盛顿,他首先对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伟大的佐治亚州提出****法案问题。我们经历了专权统治,我们强烈地要求人民必须都拥有自由的保障。”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法案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准确性,所代表州的实际利益的恰当性以及内容的组织和表述等方面进行评分。每节课结束后,他将会用这些分数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讨论在继续。北加利福尼亚州的代表认为,他们有


  权向西扩张;而新泽西州则认为西海岸应当成为一个新的州;富有的马诸塞州提出每个州的税收应由各州自己保管;贫穷的特立华州则希望得到国家拨给的税款。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代表团都有机会进行某种“讨价还价的交易”,投票赞成其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立场,因而换取其他州对自己州的支持。周末,刘易斯先生主持会议,对10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敲响了,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请根据你所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注重学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