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煮的由来
关东煮(日语:おでん oden),是一种源自日本关东地区的料理,“关东煮”、“关东炊”(関东煮、関东炊き,读音皆为kantodaki)是关西人给这种料理的名称。关东煮又称为黑轮,读作olen。后来流传到台湾,在台湾进一步丰富了汤汁、蘸料及其品种,营养丰富、自成一格,成为有名的风味小吃。
1997年中国大陆的日资便利店罗森把おでん引入大陆,并称其为"熬点"。通常材料包括煮鸡蛋、萝卜、蒟蒻、竹轮等,这些材料都放在昆布或者鲣鱼汤里煮。可以用来佐饭,也可以当作小吃来吃。
关东煮不沉与是否添加剂有关
在吃关东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水开了以后,关东煮慢慢地一个个都浮到了水面上。网络上有人宣称关东煮煮不烂不下沉是因为添加剂加很多,如磷酸盐、山梨糖醇等。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水开后,关东煮浮起来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与食品添加剂没有什么关系。关东煮看起来是实心的,但只是外表而已,它里面也是有水分、有间隙的。
当水的热度慢慢进入到关东煮里面以后,会产生水蒸气,但这气却跑不出来,会充盈在关东煮里,使关东煮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浮球,就会浮到水面上。
专家介绍,磷酸盐、山梨糖醇是常用的水分保持剂和稳定剂,在关东煮中可以提高它的口感,使它更有弹性,还能增强稳定性。我国国家标准对关东煮等肉制品中磷酸盐的使用都有严格限量规定,只要合理使用,并不会有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