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报告的范文~两篇

没有题目限制。但是还是要初中生的能力所及之内~两篇~~~~最好是精品!
快快快!!!!

第1个回答  2007-02-28
1.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双语教学 多元智能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 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

二、设计课题内容
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

“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

初识丝路

【活动建议】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丝绸之路”。

【活动提示】
◇“丝绸之路”名字的得来?它兴起于什么时间?至今还存在吗?
◇“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后来的呢?现在的呢?
◇“丝绸之路”都要穿越哪些省市、自治区?沿途要经历哪些关卡、重镇?
◇试着想象、描述一下在古时候,人们走“丝绸之路”的情形。所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运送的货物又有哪些?
◇“丝路”曾经是那样的繁荣与辉煌,你是否能把它和现在的“西部开发”联系起来呢?
◇“丝绸之路”是否只有一条?你知道还有一条海上丝路吗?它们在各朝历代的发展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初中研究性学习:关注的焦点在哪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观念一转天地宽。”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自主环境。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像。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研究问题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得出合乎逻辑的独到见解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选题方面必须立足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一是注意选择研究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不能成人化;二是选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层次。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
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当地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家乡地名的来历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新教材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册对民俗风情的描写,有一个集中的单元。沈从文的《端午节》描写了湘西一带过端午节的活动,尤其是赛龙舟的场面。学了这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求端午节的来历,并通过调查走访了解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情形。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写了家乡人迎年、过年的情景,从腊八节写到春节,突出了当地过年的民俗风情,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学了这一课后,可布置让学生探求“年”的来历,并调查了解自己当地过年的习俗。《高密日报》有一个“村名溯源”栏目,专门介绍某村村名的来历,这都是通过探究才能获得的知识,不妨让学生学习一下。
另外,选题不要仅限于语文课本,可以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如对于岳飞这个人物,最近有关网络介绍,要把他从民族英雄的神坛上请下来,可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及自己个人的认识,对这一做法表示评判,以增强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辨别能力。再如,可运用所学过的政治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西北的必要性,阐述一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思索联想、总结对比的习惯,它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的研究,其形式是简单的,内容是肤浅的,因而不能搞得太复杂。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立足于学生对某项研究内容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从教学内容上讲,研究性学习不是提供一篇现成的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讨、研究的问题作为解决的目标,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中特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访问,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吸烟、喝酒对人体的危害”、“过年吃饺子的来历”、“过年放鞭炮的传说”、“过年老百姓购买鞭炮的开支情况调查报告”等。既可以统一发放调查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随意调查。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审阅评选,对于好的调查报告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