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界限何在?

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1个回答  2007-02-28
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 .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古典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第2个回答  2007-03-07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

  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章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一开始就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目标。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发动文学革命。因此,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

  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其意义主要有四条:

  文学意义:文学革命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一个新的文学世纪的开端。

  思想意义:文学革命既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之一,又是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促进中国社会和人们观点的变革做出了贡献。政治意义:文学革命为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做了理论准备,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干部和人才。

  世界意义:文学革命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二十世纪世界革命文学潮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鲁迅的早期生平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

  五.《狂人日记》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

  2.作品的思想性《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

  3.作品的艺术成就《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

  4.作品的意义《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三章要点:鲁迅小说的创作简况。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阿Q正传》、《祝福》分析。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简况。《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一.鲁迅小说创作简况鲁迅一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前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以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取名《彷徨》,表现了作者在五四运动之后的退潮期,新文化队伍分化后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同时,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

  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如孔乙己、陈士成等,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文人渣滓,如四铬、高尔础,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如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子君等,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阿Q正传》1.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阿Q是未庄的雇农,一个没有土地的流浪汉,因而在他的性格中,除了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他不但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讲男女之大防,认为造反就该杀头等等,但卑贱的社会地位的逼迫,也使他产生出变态的反叛心理,神往革命和革命党。

  2.阿Q的精神胜利病和产生的原因阿Q形象的核心,是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病”。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产生这种病态精神的主要原因是:(1)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农民从一次次失败的造反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教训,而不造反又难以忍受现实的生活,于是,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神拜佛,或自我解嘲;(2)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农民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便盲目排外;(3)以封建家长制为特征的家庭生活。无论家的规模、地位如何,作为一家之长就有其应有的权威,所以,越是在外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中看重权威,维护权威。社会地位的卑贱,完全被家庭地位的尊严所抵消。

  3.阿Q和革命由于流氓无产者的地位和本性所决定,阿Q身上的革命因素是始终存在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的革命带有流氓无产者革命的性质,带有农民革命的特色,具有自发性、破坏性和私有性。革命的行动就是破坏、掠夺、杀掳,革命的目的就是占有、改换门庭,最后被革命者取而代之。阿Q的革命是失败的革命。革命党不但不准他革命,而且,还被作为抢劫犯被革了命。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四.《祝福》1.封建四权对祥林嫂的摧残(1)

  夫权:没有姓名,因丈夫叫祥林而被称作祥林嫂,受夫权思想影响,丈夫死后,抱定了从一而终的决心;(2)

  父权:她婆婆凭借父权思想,对鲁四老爷家的佣人也敢“先斩后奏”,而鲁四老爷也只能愤愤然;(3)

  族权:祥林嫂的继夫贺老六、儿子阿毛相继死去,贺家大伯便依据族权将她逐出家门;(4)

  神权:祥林嫂违反了“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的道德伦理,便再不能沾祭祀的边,后来,虽然捐了一条门槛作为替身,仍未能得到宽恕。

  2.祥林嫂受到的思想毒害和精神奴役鲁迅没有过多地写祥林嫂怎样在经济上受剥削,而突出地写了她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奴役和摧残。这主要表现在她决心守寡,在再嫁过程中拼命地反抗,满足于在鲁家做女佣,甘愿捐门槛等描写之中。

  五.鲁迅小说的思想成就1.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小说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国民性”,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所谓“不幸”,主要指人们身受惨重的压迫而不觉悟,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甚至庆幸暂时做稳了奴隶。诸如孔乙己的深受科举之毒,华老栓的愚昧麻木,闰土的屈服于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坚守礼教等等。

  2.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瞒不骗,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最先觉醒的革命者在寂寞中死去,自己的血做了愚昧群众的送命药(《药》);一心坚守封建礼教的妇女,却正被礼教所吞噬(《祝福》)等等。鲁迅在真实、冷静地描写血淋淋的人生时,溶进了他的感受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礼教吃人、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紧要问题。这是鲁迅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根本原因。

  3.鲁迅小说在题材上的开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农民(或农村)题材上,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普通农民塑像的作家,他展现了农村各阶层的面貌,塑造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现代不同类型的不朽的农民形象。不仅深深地同情他们的不幸,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局限,从而,真实地描绘了农民运动低潮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2)在知识分子题材上,既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为个性解放所作的抗争,又揭示了个人反抗的无力,比同时期的同类作品要深刻得多。

  4.鲁迅小说的时代特征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它的“忧愤深广”的情绪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情绪的表现。通过鲁迅小说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不少人已经献出了生命,但旧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广大群众还非常愚昧麻木,新的道路正等待着革命者去探索。

  六.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1.鲁迅小说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者,他的小说“格式特别”,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结构上的优点,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旧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传统小说在描写手法上的长处,创造了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中国化的小说新形式,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鲁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鲁迅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四铭等,这是鲁迅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鲁迅小说重视人物心灵的描写鲁迅对人物心灵的揭示,几乎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极简炼的笔墨,便能写出人物心灵深层的东西。在表现方法上,与西方小说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不同,他极少用静止的描述,而大多采用传统小说中以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时也有极简要而又极精彩的肖像描写。因此,鲁迅小说的心理和肖像描写都颇有写意特色,很富民族传统的意味。

  4.鲁迅小说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讲究细节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在鲁迅小说中常常可以通过人物活动的一个小小细节,便认识到人物当时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由于细节的真实,使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俗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这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至关重要。

  5.鲁迅小说形成了“寓冷于热”的独特风格所谓“寓冷于热”,就是将热烈的激情寓于冷峻的外表之下。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描写人物、场景,叙述故事情节时,一方面采用精炼、简洁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环境气氛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使作品色彩朴素而又诗味浓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