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用“疑问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你不知道我不喜欢这个吗?”

“你不知道这个不能这么洗吗?”

“你不知道这样让人不舒服吗?”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我的生活中,经常都会发生。

所以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回应:你能不能不要用疑问句?谁知道你喜欢什么,谁知道要怎么洗?谁知道你舒服不舒服?

总感觉哪里不对,于是,特地上网查了一下。

疑问句——大都是有疑而问,句尾语调上扬,常常带有疑问词“呢、吗、呀、么……”句末用问号,需要听话者或当事人作出回答的一种句型。

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

前面看起来,基本符合,但是可是,我并不需要听到任何回答,所以直接排除。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确定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提出问题要求听话人来回答,而是为了加强说话的力量而采用的一种疑问的形式,它实际上是陈述句的一种强调说法。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吗?

那么很显然,我应该是归结为第二类,反问句。

假设我只是平淡无奇的说一句“我不喜欢这个”,“这个不能这样”,“那样不舒服”,那你就会像是喝了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穿肠而过,什么都不会在意,什么都不会记得。

可是一旦我换一种说法,“你不会自己看吗?”“你不能自己拿吗?”“你不懂自己判断吗?”

瞬间就能引起你的注意,让你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无上限飙升,同时心肌缺氧,因为你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碾压,所以你怒不可遏,怒火中烧,但是,这一次,你绝对听清楚并且记清楚了我刚刚说的内容,而且一个字不差!(虽然下一次你照样忘得一干二净,至少当下你会记得。)

So,你要明白,我用的明明是反问句啊,是一种纯粹只是为了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应运而生的句式,反问句呢。

我也终于明白我为什么无师自通的要用反问句了,因为你的答案我根本不想知道。

我为什么不想知道呢,因为那根本不重要。

那为什么不重要呢,因为重要的是我真的不想再和你多话。

这样一来,我在免去和你多话的同时,又成功宣泄了我对你的不满情绪,所以你明白了吗?如果你还要再用“疑问句”来无情地碾压我的智商,那未免也有点太不合适了。

两个人相处不来,有人会习惯性说,这是“性格不合”,有一档节目,叫《恋家有方》,用里面的话说,这哪里是性格不合,这分明就是不会说话嘛!

不会说话的人,比比皆是,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会想,我对别人讲话明明不这样的,为什么到他这里了,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了呢?

也许是时间——时间可以带走伤痛,也可以带走美好!

一份再怎么至纯至真的感情,一旦加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作调味剂,在时间腌制下,无论如何,它都不会再继续保持原味。

有心人或许还能在调味剂的包裹下,耐心细致地剥离,然后品出它原本的味道,可是大多数像你我一样的凡胎肉身之人,只怕是早已忘记了其原本应该有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甜得发腻,咸得发苦,鲜得发涩。

两个人的朝夕相处,免不了牙齿碰到嘴唇,免不了审美疲劳,可是在日复一日的负面情绪的积累之下,我们的耐心和包容会日渐消磨殆尽,最后,我们会变成一个看不到对方优点的“瞎子”,只会在自己有限的思维空间里无限放大对方的缺点,只会关心自己何时受到了委屈和不公,全然不顾对方是何感受。

我想再怎么牙尖嘴利的人,再怎么在言语上占尽上风,ta都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矛盾漩涡里的胜利者,逞口舌之快伤人千里之外,而距离又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一旦心与心开始有了距离,就像破碎玻璃的痕迹,就算你弥补技术再好,它也不可能回到过去。

有些事不想去做,不代表就是忘记过去;

有些话不愿意再提,不代表真能承受得起。

有时候看似没有了坏脾气,那不过是因为受伤的次数多了,只好给自己添一件防卫的外衣,紧紧包裹住自己,留下几根扎人的刺,用以一招制敌。

我成功的挑起了对方的愤怒,可事实上我自己也并没有多开心,可又实在懒得用另一种更温柔更适合的方式去回应,因为那样我也不开心,甚至更不开心,不开心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经年累月,身心疲惫,连敷衍都显得多余,哪里还能在自我反省上不遗余力呢?

如果你能理解我究竟是为什么要使用“疑问句”,恐怕那时候我也心甘情愿地换成了另一种语气!

比如:我觉得你这样不合适,来,我帮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