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18

哭嫁是一种当地风俗习惯,闺女出嫁是喜事,但是呢,姑娘嫁人了,要去男方家里了,舍不得家里的父母,所以说就有了哭嫁。

在以前,姑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家里人、姐妹、亲戚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声越大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现嫁而不 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教养,传为笑柄。有些地区甚至会把哭嫁当 做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要是新娘在出嫁时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才 德低劣,被人瞧不起。

有的出嫁新娘子不哭还会遭到母亲的打骂。哭嫁风俗也不知道起源于何时。据以前的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临别时,公主的母亲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土家族的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慢慢被包办婚姻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