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广州龙腾传媒甲骨文鉴定

  甲骨文辩伪,是一个深奥的大话题,仅凭我的知识和学养,难以说清楚,但在我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为弘扬殷商文化,愿将自己学习甲骨文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以供同好参考。

  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被发现和购藏以后,其身价倍增,很快由每斤才值数钱的“龙骨”,一跃而成为每斤值银二两五钱的“古董”。随着藏家的大量购求以及售价日昂,也就发生了甲骨文的“造伪”问题。大量仿刻甲骨文的出现,不仅给收藏带来了困难,也给甲骨学研究造成混乱。因此,有志于学习、研究甲骨文和收藏甲骨文者,就很有必要探讨些甲骨文辩伪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甲骨文的辩伪能力。

  辩别甲骨文的真伪,第一要了解“造伪”的主要方法,第二要认真学习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第三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综合分析、判断。

  甲骨文,是历史的产物,必然要打上历史的烙印,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现代人尤其是非专业性的现代人去仿刻这些殷商遗物,难免会顾此失彼,显现出违背历史的端倪,暴露出造伪之嫌。纵观甲骨文的造伪方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一)在有字卜骨、卜甲上补刻,增加甲骨文字数量;(二)在无字卜骨、卜甲上刻字;(三)在出土而未经攻制肩胛骨上或龟甲上刻字;(四)在一般出土旧骨上刻字;(五)在经过做旧的新骨上刻字。所用的“甲骨文字”,有的是胡乱找些单字堆积而成,有的是用真的甲骨文“克隆”,有的是取一摹本整段卜辞仿刻等。

  学习甲骨文知识,应该则重两个方面:

  一是从甲骨文本身入手。首先是甲骨文字。甲骨文专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分为五期,每期的字形、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甲骨文字的大小,已为历史“定格”。一期好书大字,四期书宗武丁,重现大字。五期字形除个别外,均呈蝇头状。字形随着时代进展而不断变化。就书体而言,一期雄健宏伟,二期拘紧整齐,三期颓靡柔弱,四期刚劲简陋,五期纤细严整。其次是辞例。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占卜记事之作,卜人契刻甲骨文已成例行公事。因此,卜辞的辞例基本已成固定程式。通常全辞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其三是文例。卜辞在甲骨上的刻写部位(即分布情况)、行款(即左行、右行,或向左、右转行)及卜辞与卜辞的关系等等,是有一定规律的。其四是兆辞、记辞的使用。如兆辞“不玄”、“不玄冥”、“一告”、“二告”、“小告”均为一期二期甲骨文使用。记用辞“用”、“兹用”、“兹不用”、“兹御”为三期、四期、五期所使用。其五是贞人。贞人是商王朝代表时王占卜并记事的史官,他们都是商王朝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外学者整理全部甲骨材料得知,目前共有贞人一百二十八名左右。这些不同的贞人,是供职于不同的商王的。

  二是从甲骨文的载体――卜骨、卜甲入手。(一)兆枝。一般兆枝的方向与卜字的短横方向是一致的。在龟甲的正面,以千里路为中心,左甲的兆枝都向右,右甲的兆枝都向左。肩胛骨的正面则左肩胛骨兆枝皆向左,右肩胛骨的兆枝皆向右。另外,在甲骨上的刻辞的走向“迎兆”而不“犯兆”,换句话说,就是刻辞的走向与兆枝恰好相对。(二)钻、凿、灼。甲骨学专家研究表明,各期的钻、凿、灼的形状、大小、有无,都是有区别的。(三)骨沿形式。骨沿指卜骨背面中段卜骨外缘横断面的形态。不同期的卜骨,其骨沿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四)甲骨文字“字口”。字口,指的是卜骨、卜甲上刻辞笔划崩裂情况。殷商时期占卜刻辞用的甲骨是新的,有韧性,刻辞字口不崩裂。三千年后,再在这些老甲骨上刻辞,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字口崩裂,甚至会“并划”。当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上述知识后,就可以运用其去分析、判断刻字甲骨的真伪。例如,面对一块刻辞甲骨,看到该刻辞字形较大,其中“王”字刻为无上横王,贞人是“争”,刻辞字口有崩裂,卜骨背面的凿呈现长方形,凿旁无钻有灼。分析它:字形、“王”字、贞人都符合一期甲骨文特征。字口崩裂,疑为新刻的痕迹。凿、灼符合三期、四期卜骨特征。由此可以断定,该刻辞卜骨是殷商时期的卜骨,新刻了字,张冠李戴,一定是造伪之做。又如,一摹本刻辞,字形较小,卜辞中有“王卜”字样,,另外,刻辞中有“二告”、“三告”内容。分析之:字形,“王卜”都是五期甲骨文特征,但“某告”却是一期、二期甲骨文所特有。由此说,这一摹本刻辞也是造伪之作,

  以上所叙,都是一般规律。甲骨文也有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探索。假的就是假的,造伪的再逼真,与真的相比较,还是有区别之处,只要我们努力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