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1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由Jaffe于1953年首先报道。2002年,何悦等报道1例发生于髁突、颞骨的病例;其后,2004年RegeziJA等也在JOralMaxillofacSurg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占口腔良性肿瘤的1%~7%,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2种。

  一般状况

  1.发病部位:颌骨,手、足,长骨,胫骨,锁骨,肱骨,股骨,肋骨,椎骨体,环状软骨,颅面骨:颅底,蝶骨,岩骨,筛骨,鼻窦,额骨,颞骨,枕骨,颧骨。

  2.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2:1),27例中,78%为女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89%<40岁(74%<30岁)。下颌骨多于上颌骨,以下颌骨磨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前方为多,多囊。单发多于多发,颌骨膨胀44%,伴局部疼痛或触痛、牙移位、移动、牙根吸收,78%与牙有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阴影,有骨或骨小梁发生,边界清楚,常呈蜂窝状或皂泡状外观,骨皮质变薄,但很少穿破。CT表现为溶骨性,无特异性。MR的T1和T2加权像均表现为低至中等强度的信号。

  4.病理学表现:病变主要成分为富于血管的结缔组织,内有纺锤型成纤维细胞、炎性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少、核数目少、细胞小,分布不均匀,聚集于血管周围。病变中可见明显出血,外围见到类骨质及骨小梁。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又称为破骨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和病理表现鉴别。

  GCT:25~40岁,很少低于20岁,细胞间质很少或没有,类骨质沉积罕见,巨噬细胞分布均匀,具有大量的核,缺乏胞质。复发率45%~62%(2%~25%),转移率1%~6%. GCRG:10~25岁,较少的巨噬细胞,胞核少,胞质丰富,分布不均匀,多位于出血区周围。

  2.棕色瘤(brown tumor):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yperparat hyroidism),测定血清及尿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磷酸盐清除率,骨和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可资诊断。

  3.巨颌症(cherubism):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多于女,对称性上颌骨肿大为本病特点。

  4.动脉瘤性骨囊肿、良性成软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肉瘤等,牙源性囊肿、牙源性黏液瘤、牙源性纤维瘤、成釉细胞瘤等。

  治疗

  1.手术治疗:刮治术(curettage),复发率22%~50%;切除术(resection)+低剂量放疗,血管栓塞可减少术前出血,去血管化也有利于放疗。复发率12%~16%.

  2.放疗:不适合手术者可行放疗,但可能诱发肉瘤。

  3.降钙素(calcitonin)治疗,deLangeJ等1999年报道,4例治疗1年,无复发;PogrelMA等2003年以降钙素皮下注射治疗9例,治疗19~21个月。治疗周期长,主要用于:多发病变,复发病变,显著侵袭性病变。

  4.皮下注射干扰素(subcutaneousalph a-interferon injections):α-干扰素-2a抑制血管生成,用于治疗复杂血管瘤。快速生长的GCRG,可以按血管瘤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类固醇病变内注射(intralesional steroid injections):8例下颌骨中央性GCRG,以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病变内多点注射,2ml/2cm,每周6次。6例完全消退,22个月未见复发;2例明显缩小,但需要手术治疗达到完全消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