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国忧君”的名将李纲,如何忧愤而死,不得善终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10

有人说宋朝的历史是一场忠臣和奸臣的对抗赛:奸臣卖国求荣,迫害忠良,寿终正寝;忠臣大多爱国忠君却屡遭迫害而鲜能善始善终,结局凄凉。这其中尤以李纲的结局最让人叹息。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是北宋著名的抗战派代表,逝世时年仅57岁,一生中仕途可以说几起浮沉,大起大落。宋仁宗政和二年,任监察御史,就因生性秉直“以言事而忤权贵”得罪了不少人,遭受贬谪,迁至起居郎,初入仕途就受到打击。

宣和元年,又因上书力陈国事而被称作为“朝廷作恶”,被贬到南涧州沙县作小税监。不改脾气得罪别人,再来一棒。仁宗宣和七年,再被降职为太常少卿。后金兵南下,宋徽宗畏首畏尾。李纲结合当时情况直言上书即“刺臂血书”,陈言利弊要求徽宗让位钦宗。这种勇气和魄力实属少见!

后在钦宗即位期间。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大宋朝形势危急。先是徽宗仓皇南逃,钦宗坐不住也想跟着跑。朝廷上下人心涣散,都畏敌如虎。与太宰白时中为主的投降派主张弃城南逃。这时李纲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战,临危请命:“陛下若不以臣庸无能,倘臣治兵,愿以死抗敌!”钦宗非常感动,任用李纲为尚书右丞,组织抗敌。李纲一上任,立即下令,所有弃城而逃者当即处死!接着厉兵秣马,调兵遣将,修缮军械。金兵攻城多日,始终久攻不下,不得已只好撤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纲守东京”事件。

正当李纲全力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之时。急于邀功的姚平仲,遭遇挫败。奸相李邦彦趁机以此为借口诋毁李纲,糊涂的钦宗不问青红皂白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内军民“竟自动聚集数十万人,呼声震天”,为李刚求情。钦宗被迫无奈,随即降旨晋升李纲为尚书右丞,担负守城之责。但好景不长,不久,李纲再次以“专事战议,丧师费时”的罪名,遭受贬谪,到亳州任明道宫提举的闲职小官。

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入侵,一路势如破竹。软弱的宋钦宗在毫无办法之际,忽然想起了李纲。随即任命李纲为资政大学士,负责统领开封府御敌事宜。

到宋高宗即位时,李纲时任宰相。原本一心革新、去除弊政的李纲本可以大有所为,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收复失地。但不想,他坚决抗金的主张遭到了当朝投降派黄潜善和汪伯彦之流的反对,被视为眼中肉刺。在这些顽固派的阻挠和施压下,仅75天后相位就被革职,流放到鄂州。前后十多年,李刚就这样上上下下,多次被启用后又遭受贬职流放。

纵观宋朝在位的的三个皇帝徽宗、钦宗和高宗,一个堪比一个无能昏庸。而相同的是,每个昏庸皇帝的身边都有大批奸臣小人、投降派,如秦桧、蔡京、童贯、汪伯彦、李彦、张邦昌、黄潜善、等等,他们把持朝政,迫害忠良。绍兴十年,李刚在悲伤和忧郁中在仓前山椤严精舍的寓所中死去,或许直到临死心里有太多的不甘吧!忠奸之争,往往以忠良枉死为结局。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曾这样评价李纲,这或许是对其一生更好的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