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霰粒肿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睑板腺囊肿的病因 10 发病机制 11 睑板腺囊肿的临床表现 12 睑板腺囊肿的并发症 13 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15 睑板腺囊肿的诊断 16 鉴别诊断 17 睑板腺囊肿的治疗 18 预后 19 睑板腺囊肿的预防 20 相关药品 21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霰粒肿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睑板腺囊肿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睑板腺囊肿 已经自动替换为 霰粒肿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xiàn lì zhǒng

2 英文参考

chalazion

3 概述

霰粒肿(chalazion)也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在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 *** 周围组织而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症肉芽肿。儿童和成年人均可罹患,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壮年。发生在上睑者居多,可能与该年龄阶段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关。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其主要特点为病程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翻转眼睑,见病变所在部位的睑结膜表面可呈紫红色或灰红色。小型者可自行吸收,完全消失,但一般情况下肿块常是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质地变软,可自行溃破,排出粘胶样内容物,肿块消退,可在睑结膜表面呈现肉芽组织增生,产生摩擦感。肉芽组织如出现在睑板腺排出口处,睑缘有 *** 状增殖,称为睑缘部霰粒肿。有时甚至瘢痕收缩致下睑外翻。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可并发感染引起睑板腺炎症(麦粒肿),导致眼睑组织和功能的破坏。

小型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有时可自行消散,亦可涂黄降汞眼膏加 *** 和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但较大者则须手术。有混合感染时,应先按内睑腺炎治疗,炎症消退后仍有包块者再切除。近年来,有人尝试将0.25ml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在近肿块处结膜下或用去炎松-A直接注射在肿块内,对部分霰粒肿(睑板腺囊肿)病例有效。

睑板腺囊肿相当于中医的胞生痰核、睥生痰核、疣病、眼胞痰核、胞睑肿核、眼泡痰核、目疣。中医治疗参见胞生痰核条。

4 疾病名称

霰粒肿

5 英文名称

chalazion

6 霰粒肿的别名

睑板腺囊肿

7 分类

眼科 > 眼睑病

8 ICD号

H00.1

9 霰粒肿的病因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尚无明确病因,可能与眼部异常的屈光状态有关。

由于慢性结膜炎,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功能旺盛或睑缘炎所引起的慢性炎症 *** 。

10 发病机制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是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或者腺体的分泌物过于黏稠,潴留在睑板内,同时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 *** 而引起一种脂肪肉芽肿性炎症。

通常有一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周围出现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在病理形态上类似结核结节,但不形成干酪样坏死。

11 霰粒肿的临床表现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其主要特点为病程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睑板上可触及坚硬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大者可见表面皮肤隆起,但无红痛,略有弹性。病人感觉眼睑沉重,可出现轻度假性上睑下垂,翻转眼睑,见病变所在部位的睑结膜表面可呈紫红色或灰红色。

可因有肿块压迫引起暂时性散光,或肿块压迫眼球而引起异物感。

如有继发感染,可演变成麦粒肿,则在形成上与内麦粒肿很难区别。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一般发生于上睑,也可上、下睑并发。可以是单个出现,也可新旧肿块交替出现,也可多发,在同一眼睑上有2~3个,或两侧眼睑上各有1~2个。肿块大小不等,大如樱桃,小如绿豆。

小型者可自行吸收,完全消失,但一般情况下肿块常是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质地变软,可自行自结膜面溃破,排出粘胶样内容物,肿块消退,可在睑结膜表面呈现肉芽组织状生长,亦可在皮下形成暗红色肉芽肿经久不愈,产生摩擦感。肉芽组织如出现在睑板腺排出口处,睑缘有 *** 状增殖,称为睑缘部霰粒肿。有时甚至瘢痕收缩致下睑外翻。

老年患者,特别是术后反复发作,应将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验,以排除睑板腺癌的可能。

12 霰粒肿的并发症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可并发感染引起睑板腺炎症,导致眼睑组织和功能的破坏。

13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是一种含有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症。主要由浆细胞、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巨细胞和大量纤维化组织所组成。随着周围纤维的被压缩而形成稠厚的包囊,中央组织逐渐退行性变,形成胶样物质以至液化。无干酪样坏死,是其和结核的主要区别。尽管霰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睑部病变,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对老年复发者应警惕睑板腺癌的可能性。

15 霰粒肿的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很容易做出诊断。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诊断容易,但对老年患者或反复出现硬结的患者,要考虑到是否有睑板腺癌,术后应将标本送病理科检查。

16 鉴别诊断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如有继发感染,在形态上与内睑腺炎难区别,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判定。

17 霰粒肿的治疗

1.小型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有时可自行消散,亦可涂黄降汞眼膏加 *** 和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但较大者则须手术。

2. 大者可行手术摘除,仔细将肥厚的囊壁摘净,以防复发。在结膜面垂直切开睑结膜,并向两侧分离,暴露囊肿壁,用尖刀小心剥离,将整个囊肿摘除,若术中囊肿壁已破,则将囊肿内容物及囊壁彻底剪除,术毕用拇指与示指压迫3~5min,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无菌敷料包扎翌日除去。

3.对于儿童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溃破形成的紫红色肉芽肿,做平行于睑缘的皮肤切口,尽量将肉芽组织全部彻底剪除,创面撒以少量链霉素粉剂,然后用70丝线缝2针,使皮肤对合。

4.有混合感染时,应先按内睑腺炎治疗,炎症消退后仍有包块者,再按上述方法切除。

5.近年来,有人尝试将0.25ml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在近肿块处结膜下或用去炎松-A直接注射在肿块内,对部分霰粒肿(睑板腺囊肿)病例有效。

18 预后

霰粒肿(睑板腺囊肿)手术预后良好,但可以复发。

19 霰粒肿的预防

多食蔬菜以及水果,保持正常规律的生活习惯,正确纠正眼部屈光状态。

20 相关药品

链霉素

21 相关检查

浆细胞

治疗霰粒肿的穴位

    耳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