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分上下联怎么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3

对联的上联贴在大门右侧,下联贴在大门的左侧。

对联上联贴在大门门框右侧,对联下联贴在大门门框的左侧。这是老式春联的贴法,符合古行书从右到左的特点。不过现在主流的贴法是把春联上联贴在大门左侧,下联贴到大门右侧,这就是新式春联,符合现代人的行文特点,面对大门从左到右。

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1、看句尾平仄。

先看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例句:“春风堂上通佳气夜雨庭前种好花”,四声“气”是仄声,当上联;一声“花”是平声,是下联。

2、看字词含义。

写对联时通常上联是引导句,下联是引伸句,上联的价值多在引导出下联的涵意,下联才是主角。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例句:“春风轻拂千山绿旭日东升万里红”,用初春的意境带出吉祥的祝福。

3、看时序先后。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例句:“冬至梅花呈白玉春来柳絮发黄金”,时序较早的冬至是上联,较近的春天是下联。

4、看字意范围。

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家”小于“国”,“家”是上联,“国”是下联。例句:“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迎富贵春”,“一门”范围小,是上联,“四海”范围大,是下联。 

对联简介: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

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