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还能抓住大多数罪犯,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古代的“通缉令”汉代之后,没有纸的情况下,即使抽象也抽象不来。在古代,没有照相机和手机。戏装戏里有一些大场面,如当地衙门官兵们在城门街上贴告的搜人,或许多人在谈论墙上的“通缉令”。通缉令通常会画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如犯人的外貌、性别和姓名。画像抽象,有些还是潦草几笔,甚至只有轮廓,还是黑白的。说实话,这些画像已经变形得惨不忍睹,看起来不像真人。如果那名人宦官还好,人们见得多了,凭这水准的“通缉令”还能抓住大多数罪犯,为什么?

一旦有大案中的犯人,通常以熟人的描述给他们画像,然后把他们的画像分发到全国各地。例如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因为通缉令画像逼真的缘故,头发都愁白了,否则他就活不下去了。

古代人口流动受到限制,人们不能自由流动。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发明了“照身帖”。后来,出现了和尚用的通关文牒,商人和学生出门的路引等。这些是“身份证”,用来证明这些人的身份。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环境中,如果有陌生人突然闯入当地,官府会盘问他并要路引,如果没有,他们会被拘留和进一步调查。因此,陌生人很难逃脱官府的监视。还有古代宵禁。晚上不在家呆,不逮捕你逮捕谁?然后,检查你的身份,你的姓是什么,你的家在哪里,以及你为什么要在大半夜的游荡。如果你敢撒谎,马上就会被逮捕,而且肯定会被审讯。作为一名罪犯,很难为谎言辩护。

古代没有“北上广深”,理应也没有去大城市工作的情景。此外,为了有效地控制庶民,上层阶级实行了“保甲制度”(连坐)。自秦朝以来,这意味着把一个地方划分成几个部分,这相当于现有的社区。如果犯人逃到这个地方,保甲人知道却不报案。那这个地区的人就会被牵连进去,同样会受到刑罚处罚。一旦一个陌生人进入这个区域,他的外貌和画像相似,不知何去何从,很快就会有人报案,所以罪犯要隐藏起来真的不容易。一不小心行踪泄露就会受到监视。

古代交通网络虽不发达,但是有捕快线人,他们的职责是逮捕逃犯。一些逮捕者长期逮捕了逃亡犯的。如果他们逮捕逃犯不尽力,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假如他们不尽力逮捕在逃的人,有权要求过路的人在逮捕时予以合作。如果路人有能力帮忙却不帮,也会受到惩罚。此外,许多地方都有驿站和茶馆。每当抓捕者来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这些地方询问信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不是夸张,而是几千年实践的总结。不管一件事有多危险,只要能负担得起足够的价格,就有人做。古代“通缉令”之所以能够成功抓捕逃犯,除了重罚之外,还有重赏。在古代,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官府的奖金数额写在每一个通缉令的最后一句。俗话说,金钱可以使魔鬼推磨坊,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为了获得奖励,很多人特意协助官府抓住逃犯以获得奖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