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贞传

帮忙翻译一下了.谢谢
明史的传记

第1个回答  2007-02-15
  李继贞,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员;现任六二五所航空钣金成形技术研究室旋压专业组组长。他还是全国旋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主持开发、研制航空航天旋压成形装机件11种,主持设计制造旋压机床5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
  坚韧的品质:梅花香自苦寒来。旋压专业是六二五所传统专业,成立之初基础差、底子薄,加上旋压技术自身的特点,经常需要工艺技术人员参与。李继贞不仅亲自参与工艺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外协制造、旋压模具调整和旋压工艺试验的每个环节,还常常工作在生产一线,亲自操作机床,遇到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时更是如此。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发过一次牢骚,总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老同志退休和旋压技术市场萎缩,旋压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当时李继贞带领一名工人苦苦支撑着六二五所旋压技术岗位。他既是技术人员,又是工人,凭着对事业的挚爱和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度过了生存危机,迎来了六二五所旋压专业的春天,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敏锐的直觉: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2001年,随着旋压机市场需求加大,李继贞凭着敏感的市场意识认识到:六二五所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旋压工艺和设备研究的“鼻祖”单位,具有多年开发旋压设备的丰富经验,应该研发新一代数控旋压机,投入市场竞争。为此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地技术准备和市场开发工作,终于有6台CNC数控旋压机床中标;其中SY-11CNC旋压机床是目前国内研制的最大吨位旋压机,这可以说是六二五所的形象工程。
  为确保旋压机顺利交付,李继贞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负责解决工艺问题,而且协调解决了机床研制过程出现的许多技术难题。在后期SY-11与SY-14同步进行调试时,李继贞更是全力以赴,亲临现场,积极配合相关技术人员及时解决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李继贞根据两台机床调试进度及时调整工作计划,3天就完成了SY-14旋压机120个试验件的工艺试验任务,为保证两台机床顺利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SY-11大型强力旋压机床调试过程中,李继贞解决了超高强度钢在旋压过程中壁厚超差、直线度不好、零件贴模不牢等一系列前所未遇的困难。他连续二十几天工作在现场,春节只在家休息了5天,终于摸索出了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将工艺参数优化固化。2003年年底,两台旋压机床交付用户。
  开放的思路:创新是一种勇气。李继贞身为专业技术人员,深知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他善于迎接挑战,知难而进,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几年内完成了数项高精度的有相当技术难度零件的生产试验任务,为航天系统三院三部等单位完成了制导舱壳体、头罩等零部件加工,为研究室和研究所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他研制加工的这些零部件大都外形复杂、精度较高,有些还带有内筋,且材料特殊,具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没有突出的才干和卓越的胆识,完成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十多年来,在李继贞主持下,六二五所在国内首先对LF6、LY12、钛合金这些旋压性能很差材料的航天异形件产品旋压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在国内首先旋压成功GH141、GH169高温合金等难变形材料的航空零件并实现装机;旋压成功超高强度钢大型筒形件并在工厂实现大批量生产;在国内首先旋压成功直径800毫米、高度2200毫米的大型曲母线零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高精度、大型曲母线、薄壁、内部带三道筋的零件并投入批量生产,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整体旋压大直径铝合金CNG气瓶内胆并产业化。
  协作的精神:抱成团的筷子不易折。李继贞特别注意团结组里和周围的同志,他认为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发挥表率作用,并十分注意与组里同志沟通、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2003年他被中国一航直属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深刻地认识到培养新人的重要性,不仅在生活上关心青年职工,在技术方面更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并对年轻人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目前,组里的年轻同志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较复杂的工作。

参考资料:www.shanfei.com/2005/xwzx/ckxx/050407,4.htm - 7k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