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鹦鹉文言文描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描写鹦鹉的古诗词

1、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 《黄鹤楼》2、只是金笼鹦鹉知 唐 冯延巳 《采桑子·画堂昨夜愁无睡》3、鹦鹉怨长更 唐 冯延巳 《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4、玉钩弯柱调鹦鹉 唐 冯延巳 《虞美人·玉钩弯柱调鹦鹉》5、鹦鹉洲头浪□沙 唐 刘禹锡 《浪淘沙》6、青春鹦鹉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7、手里金鹦鹉 唐 温庭筠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8、鹦鹉能言防漏泄 宋 柳永 《玉楼春》9、鹦鹉偷教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10、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 《黄鹤楼》11、翡翠屠苏鹦鹉杯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12、香稻啄馀鹦鹉粒 唐 杜甫 《秋兴八首》13、鹦鹉能言防漏泄 宋 柳永 《玉楼春》14、玉笼鹦鹉愁孤睡 宋 欧阳修 《踏莎行·雨霁风光》15、鹦鹉前头休借问 宋 欧阳修 《玉楼春》16、香波绿暖浮鹦鹉 宋 舒亶 《菩萨蛮·香波绿暖浮鹦鹉》17、鹦鹉花前弄 宋 晁补之 《南歌子·睡起临窗坐》18、却倩金笼鹦鹉、递芳音 宋 向子諲 《虞美人·倚窗人似莺藏柳》19、鹦鹉杯深笑靥浓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几年不见》20、杯传鹦鹉 宋 张元干 《满庭芳·韩国殊勋》21、鹦鹉锁金笼 宋 邓肃 《临江仙·带雨梨花看上马》22、鹦鹉杯深君莫诉 宋 陆游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23、甚时先报鹦鹉 宋 赵长卿 《念奴娇·江城向晓》24、鹦鹉汀洲 宋 刘过 《沁园春·万里湖南》25、鹦鹉才高命夭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鹏赋年犹少》26、鹦鹉绿毛导从 宋 刘克庄 《朝中措·海天万顷碧玻璃》27、健凌鹦鹉 宋 李曾伯 《水龙吟·梅边连辔偕来》28、便小醉、宁辞鹦鹉杯 宋 方岳 《沁园春·蠢彼鼪鼯》29、鹦鹉杯 宋 刘辰翁 《水调歌头·鹤会正阳后》30、不逃鹦鹉洲边迹 宋 黄人杰 《满江红·老子生朝》31、只是金笼鹦鹉知 唐 冯延巳 《采桑子·小庭雨过春将尽》32、鹦鹉怨长更 唐 冯延巳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云去》33、玉钩鸾柱调鹦鹉 唐 冯延巳 《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34、锦笼鹦鹉旧雕阑 元 邵亨贞 《浣溪沙》35、鹦鹉频伽并孔雀 元 梵琦 《渔家傲·听说西方无量乐》36、闷寻鹦鹉说无 宋 陆游 《遣兴》37、正闭金笼教鹦鹉 唐 韦庄 《秦妇吟》38、碧窗尽日教鹦鹉 宋 王珪 《宫词》39、鹦鹉谁教转舌关 唐 王建 《宫词》40、虚阑傍日教鹦鹉 宋 岳珂 《满江红·小院深深》。

2. 形容鹦鹉的词语

1、形容鹦鹉的词语有:巧舌如簧,鹦鹉学舌,绿衣使者,鹦鹉学语。

2、解释:

(1)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2)猫噬鹦鹉.将猫比喻为强势者,比喻排挤好人。

(3)鹦鹉学舌。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表示自己无主见、人云亦云的意思。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3、形容鹦鹉的外观:五颜六色灿烂华美的羽毛,嘴儿尖尖,神态灵动。受主人 *** 而学人语,常常逗乐来客。

3. 描写鹦鹉的词语

绿衣使者 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猫噬鹦鹉 比喻排挤好人。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4. 描写鹦鹉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鹦鹉的词语有巧舌如簧,鹦鹉学舌,绿衣使者。

描写鹦鹉词语相关释义: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鹦鹉学舌】: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鹦鹉相关释义:

【拼音】:yīng wǔ

【释义】:

1. 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

2.比喻有才之士。

3.指鹦鹉杯。

4.指鹦鹉洲。

5.指汉袮衡所作《鹦鹉赋》。

【造句】:

1、鹦鹉能模仿人的声音,猴子能模仿人的动作。

2、这只鹦鹉披着一身绿油油的羽毛,真讨人喜爱。

3、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有独立的思考,决不能鹦鹉学舌!

4、学习上,鹦鹉学舌的方法不可取。

5、灵巧的鹦鹉说出了一则绕口令,引得观众惊叹不已。

5. 笼中鹦鹉,古文翻译

[原文]

富商有段姓者⑴,畜⑵一鹦鹉,甚慧⑶,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⑷于雕笼。熙宁⑸六年,段忽系狱⑹。及⑺归⑻,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⑼在家有人喂饲,何其⑽乐耶。”鹦鹉曰:“君⑾半年在狱,早已不堪⑿;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⒀?”段大感悟,即日⒁放⒂之⒃。

[解释]

⑴者:……的人。

⑵畜(x↘u):养。(第四声)

⑶慧:聪明。

⑷置:搁,安放。

⑸熙宁:宋仁宗年号。

⑹系狱:关押。

⑺及:等到。

⑻归:回来。

⑼女:同“汝”,你。

⑽何其:多么。何:副词,多么。

⑾君:对对方的尊称。

⑿不堪:不能忍受。堪:忍受。

⒀言:说。

⒁即日:当天。

⒂放:释放,解脱。

⒄之:代词,指代“鹦鹉”。

[翻译]

有一个姓段的富人,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欢迎客人并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人(为了不让鹦鹉飞)剪了它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它放进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宋神宗六年,这个姓段的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牢房。等到他出狱后问鹦鹉说:"我在牢房半年,真是身不由己,痛苦至极。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怎么能够谈的上是快乐呢?"姓段的人听了大有感触,当天就把它放了.

[启发与借鉴]

自由对动物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一定要保护动物,不可以伤害动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人生存的权利。

6. 鹦鹉噪虎古文翻译

一、译文

女几山是喜鹊筑巢的地方。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鹦鹉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喜鹊:“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

喜鹊答道:“它咆哮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到鹦鹉,鹦鹉无言以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

二、原文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三、出处

《郁离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二、作品赏析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三、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