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low的格局和境界让明朝崇祯皇帝把一副牌打烂到极致,最终吊死梅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话说明朝末年,由于嘉靖皇帝几乎有33年的时间不理朝政,陷于皇帝和朝臣的对峙困境。大明王朝自万历十五年起,也就是1582年,就已经大厦将倾。

虽然后来的崇祯皇帝自称勤勉,希望努力挽救大明王朝覆败的命运,但是独木难支,再加上崇祯皇帝心胸狭窄,也没有开国皇帝那种革除积弊的气魄和敢于负责的担当,所以在大明王朝的制度改革方面乏善可陈,所以大明王朝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众矢之的,群起而攻之。

明朝是在把占据中国的元朝打败后,赶出长城之外的。但由于蒙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败退关外,但蒙古诸部一直袭扰明朝边境,让明朝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屯重兵,置诸王与边塞坐镇统兵以防御。燕王朱棣能够推翻建文帝朱允文,靠的就是老皇帝在北京留给他的兵马钱粮,那是原本为了防备蒙古入侵的。

终于到了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也先部崛起,在土木堡一战,明英宗也成了蒙古瓦剌的俘虏。从此之后,蒙古之患的防范更是成了明朝廷的重中之重。

虽然大明一直把蒙古作为最大的边患,但是由于蒙古部落的分散,自从瓦剌昙花一现之后,蒙古再也没有恢复大元时期的辉煌。蒙古再也没有一位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蒙古之后来觊觎明朝的江山。

实际上这个最大的敌患,由于自身的原因,除了骚扰抢劫之后,再没有一位首领能够有格局和境界,来实施一个统一的战略、实施几十年来逐鹿中原。因此,蒙古只是表面上的最大假想敌,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威胁明朝的江山。

说李自成一直想推翻明王朝,那是胡扯。本来就是有点天生叛逆,再加上被流民裹挟,自己想活命,不想事越干越大。

在商洛山死里逃生之后,闯王李自成的格局和野心也在变大,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也有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本。与官兵作战,闯王的队伍,也是所向披靡。

攻下西安之后,李自成曾经在谋士的建议下,曾经向崇祯皇帝求和,要求以西安部分为界,做一个国中国,小朝廷,能够让抢劫的果实能够合法化,从此暂且息兵。

实际上,闯王此时的格局和境界,也不过如此,并没有说胸中一定有大志,攻到北京要做改朝换代的皇帝。

但是,李闯王的谋士有这个野心。格局也不大、境界也不高的牛金星有这个野心,因为他想借势成为开国宰相,一扫在明朝被轻视和忽略的内心屈辱感,在历史上给自己和家族刷存在感。

闯王的队伍里,真正有大格局和高境界的是被迫投入闯王队伍的李信,再加上李信的忠诚。可惜,以闯王队伍之流如何能够识透气量狭小、好进谗言的牛金星和忠诚、大格局的李信之间的区别?到底,还是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李信。

因此,在给崇祯求和,要求做一个西安诸侯王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的时候,牛金星就怂恿闯王打到北京,做开国之君。

李自成在入京之后,根本就没有想到如何在朝廷坐稳。就陷入了草寇骤得天下的混乱当中,当时已经管不了一帮草寇功臣对没来得及逃跑的北京大户的敲诈拷掠。刘宗敏更过分,为了一个陈圆圆,把手握重兵在山海关首鼠两端观望的吴三桂的爹给杀了。

逼得吴三桂只剩下一个选项,带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流民草寇的格局和境界,在求活命的生死挣扎下,挣得了老天给予的机会。但是,他们没有把握这不期而遇的机会的能力,因为德不配位。

满洲一直到入主中原的时候,人口不过60万,全民皆兵也不过是5万八旗精兵。而大明王朝当时有人口1亿人,常备军就有200万人。

不用说,大明王朝如果倾巢而出,人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建州的满清给淹死。

只一个书生袁崇焕,就在沈阳城墙用红夷大炮把努尔哈赤给一炮打死。有袁崇焕一个钉子,钉在长城以外,八旗兵就是入关又如何?断了后路,还不是要死翘翘!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蠢,并且是蠢到一起了。先是袁崇焕为了树立兵部尚书的威信,诱杀毛文龙,自毁长城,自己替满清剪除了一个最大的后患。

后又是崇祯皇帝中了满清的反间计,把带领9000精兵千里回北京解围的袁崇焕给千刀万剐,让全城百姓食其肉,替满清拔除了最大的仇敌(用大炮炸死努尔哈赤)和留在关外最大的钉子。

实际情况是,在求生存空间的斗争过程中,满清贵族的胃口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在边庭让朝廷给赏几口饭吃。

崇祯皇帝是勤勉的,他的勤勉程度,恐怕只有康雍乾之间起过巨大作用的雍正皇帝才能相比。

但是,崇祯的勤勉,因为格局和境界不堪,因为气量狭窄,他的勤勉是无用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崇祯临死的时候,据说最后一道遗诏是“诸臣误我!”,我想,当时崇祯一定是心有不甘,充满了恨意。

就凭此一句话,证明崇祯至死不明白,好好地一个大明朝,怎么在一个勤勉的皇帝手里,一步步走向覆灭?

后者观史,不妨假设。实际上,历史是给与了这位勤勉皇帝许多次挽大厦于将倾的机会的。可惜,由于格局和境界,由于气量狭窄,注定崇祯皇帝不是那个中兴的开国之君,只能是吊死梅山的亡国之君。最后,连自己的妃子孩子,因为害怕受辱,都要自己动手砍死。最珍爱的九公主不死,也是因为被崇祯皇帝亲自砍断一只胳膊之后昏死过去,才被人救起。

崇祯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想两头里选一头,先按住一只葫芦,再去收拾另外一只。只是格局和境界,以及怕承担误天下的责任,不敢担当,在犹豫彷徨当中犹疑不决,没有抓住机会。

李自成没有格局和境界坐天下,听流言“打天下18年,只能坐18天”,他信了,就说明没有长谱。

当终于打下西安的时候,李自成是喜出望外的。那个时候的求和,也是内心的期望值,如果能够得到西安,做一个地方王侯,大家有肉吃有酒喝,就会起码止住继续掳掠的步伐。也许,暂时可以让明朝廷缓一口气,专心致志去对付有野心的满清贵族。

后来,崇祯拒绝了李自成的封王求和,李自成反正求之而不得,那就继续打呗。所以,又一直掳掠下去,继续冲击千疮百孔的明朝廷。终于势大,围城,攻下北京。

朱元璋给崇祯留下了与别的王朝完全不一样的两副朝廷体制。

明朝因为建国初期一直防范蒙古,在北京住有重兵和钱粮,并有燕王朱棣统帅。而朱元璋则长期经营南京朝廷。

朱棣在兴兵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和南京两地经营。这样的结果,是两副朝廷的架子和官职体制是完全一样的。

不像别的王朝,只有一副集权的朝廷和官吏。在李自成大兵围城的前一日,崇祯是有想法,也想到了可以去南京重新收拾河山。

但是,死要面子的崇祯,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替死鬼来当靶子,让大臣来提出,皇帝需要离开被围困的京城,到南京去另辟天地。那样,皇帝就不用承担弃城而走的指责。

因为袁崇焕的死,又有哪个大臣又敢于或者愿意出这样的主意呢?尤其是这样一位不敢担责,遇事只会推给朝臣的皇帝,大臣哪里有信心相信这位犹疑不决的皇帝呢?

崇祯这时,最笨从保命的角度出发,带上三五个随从,直接到南京去,保有东南半壁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君不见,后来名不正言不顺的三位藩王,翻来覆去的小人吴三桂,在云南边陲起兵,也竟然震动东南大半壁江山,让最精锐的清朝八旗精兵一直打了8年才平息三藩之乱。

如果是有合法权的皇帝在南京主政,有一个完整的朝廷文臣武吏架子,有左文贵等猛将,稳住江南半壁江山可以说中等之才就可以办到。

可惜,这样最大的一副牌,也没有使用。因为崇祯没有这样的格局和境界,他不是一个有为的开国之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