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之甩钉与挑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爱军同学说错过车可以等下一辆,错过人也许就是一生。有些记忆也是一样,偶然想起了似乎就在昨天,但是如果没有碰到这种偶然,那也就埋在脑海里一辈子了。

        早上和何老师偶然谈起了幼时的游戏,我便想到了脑海深处的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在盛兆坞阮村下祠堂里读书时玩过的,像现在这样时常下雨的天气最适合做这种游戏。这种游戏一般是两人参与对抗,只要一根长约3寸左右的铁钉及一块泥地即可。不过这块泥地除了平坦之外,还需干湿软硬适中,要钉得住钉、画得了线。

        游戏开始前先用铁钉在地上刻画一个圆点,由一方开始徒手用力将钉子甩在离圆点不远的地上,然后拔起钉子将圆点与钉点用钉子划直线连接。连好后轮到对手甩钉子并从圆点划线,如果你的钉子没有钉牢在地面上那就轮空。这个游戏由“静、动、浜”决定哪个先开始甩钉,而游戏的目的是通过你的直线连接将对方的连线围住在圆点的附近,而另一方则要想办法突围,所以双方的连线最后往往会像迷宫一般围在圆点的周围。朋友们,你们玩过这个斗智斗勇、其乐无穷的游戏吗?

        还有个游戏叫“挑棍”,是我到了白沙后玩过的,一般也是两人参加,游戏筹码是从车站候车室或是电影院门口的棒冰箱附近捡来的棒冰棍。游戏双方事先约定各出比如10根棒冰棍,也是由“静、动、浜”决定哪个开始第一轮。

        我觉得江浙一带似乎都是用“静、动、浜”来称呼这种手势的,因为作为江阴人的我娘也把它称为“静、动、浜”。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石头剪子布,但总觉得还是“静、动、浜”来得直接干脆也形象得多。我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浜”其实是“碰”的南方口音,比如麻将里就有“碰”的一声凑齐了三张一样的牌。这博弈也是一样的,碰得过就碰,碰不过就认,非常公平、公正、公开,公平是就这三样手势,公正是老少皆宜,公开当然是一目了然。

        言归正传,“静、动、浜”的赢者将20根棒冰棍抓成一把,虎口朝上端端正正地放在地上或课桌上,然后松开手让棒冰棍散在地上。先将互不粘连的棍子捡到一边,然后用捡到的棍子去挑架在一起的其中一根,一般是从易到难。如果你动到其他的棍子,你就得让对手重新洗棍、抓棍然后松手捡棍。运气好的时候你可以一口气把所有的棍纳入口袋,不过这样一来也不免觉得少了点趣味。

        捡来或是赌来的棒冰棍是我们的计算器,好像我在课堂上或是做家庭作业时没有用过这种计算器,但我肯定用它们教过我幼小的妹妹怎么数数字、算算术。昨天阿敏同学说她考不上大学是因为数学不行,而阿敏的数学不行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玩过这两种游戏的缘故。你想,她如果玩过这些游戏,再凭她的细心和耐心,肯定能赢来许多这样的计算器,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几何原理,这样她的算术以及后来的数学肯定是不用侯老师来个别辅导的。阿敏,你说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