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吃手,家长管还是不管?别再被错误的育儿知识所误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0到2岁的孩子处于口欲期,吮吸手指能帮助口欲期的孩子平复情绪,丰富认知,对大脑的发育和情绪的 健康 发展都有良好的作用。

很多 育儿 专家说,孩子吃手不用刻意引导,等到大了就戒掉了,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长大了依然戒不掉吃手这个毛病,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这种理论其实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过了口欲期,就需要戒掉吃手的习惯,因为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事物。吮吸手指不仅不卫生、容易生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颜值。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2岁以后的孩子继续吃手,这往往是孩子存在缺乏安全感或者焦虑的表现,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 。可是,很多父母想了各种办法,费了九牛之力,却收效甚微。

推荐一本关于低龄孩子的绘本,名字叫 《我不再吃手了》 ,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对于小孩子,说教是最无效的教育

教育家卢梭说过,说教是最无效的教育。其实这句话可以扩充一下,对于小孩子而言,说教是最无效的教育。 有两个原因。第一、7岁前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差的,处于萌芽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知道7岁以前的孩子还不具备思维的可逆性。

什么是思维的可逆性,这一点比较抽象。以吃手来说明。对一个7岁多的孩子说:“你吃手,会把病菌带进嘴里,会导致生病”,7岁以后的孩子也可以倒过来理解,生病是因为病菌进了嘴里,病菌进了嘴里是因为吃手。而小的孩子就理解不了这一点,他们只能正着推,不能倒着推。 而我们成人的说教大多是因为、所以这些逻辑,这些对于小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对于小孩子而言,说教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绘本《我不再吃手了》就是一本没有说教的书。

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戒掉吃手的毛病。看到书名,首先联想到的告诫小朋友吃手的种种坏处,看完书却大出读者意料,全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作者用了讲故事的方法让小朋友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小女孩不再吃手,妈妈在她的大拇指上缠上了绷带,姐姐在她的大拇指上涂上了芥末。小女孩当着家人的面承诺:“我会改掉吃手的毛病的。”但是,当小女孩很困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嘴里。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贴合想戒掉吃手又戒不掉的小孩子的心理?于是,共鸣就产生了,孩子们在看书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代入感,好像故事中那个吃手的孩子就是自己。从此与故事中的小孩同呼吸、共命运。

到了故事的第8页,意外发生了。那个吃手的小朋友发现手上长了茧子。

茧子竟然说话了,小朋友不知怎么办,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

最后是小女孩通过努力战胜了茧子。

慢慢地,不用创可贴,小主人也能不吃手了。

渐渐地,渐渐地,茧子越来越小。

茧子就像那个坏蛋,在与茧子的斗争中,小主人取得了成功。

小女孩通过努力战胜了茧子,战胜了茧子,也就戒掉了吃手。

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

很多的教育往往失败在与孩子站在对立面 。“你怎么还看电视,”“怎么还磨蹭,”“怎么把衣服弄脏了,”“怎么没有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这样的结果是将孩子推向了对立面。而有效的教育是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对付“敌人”。

敌人是什么?如果孩子磨蹭,那不愿意干活的心魔就是敌人,而不是孩子。

如果孩子吃手,敌人不是孩子,而是那吃手的心魔。

对于小孩子而言,必须采取形象的方法才好理解。于是心魔就形象化为被嘬出来的茧子。

那个茧子就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的敌人,我们要一起打败它。将“敌人”想象成茧子,是这部绘本很高明的地方。

可恶的不是孩子吃手,而是吃手后长出的茧子。这样就消失了孩子内心的内疚感和后悔的情绪。而内疚和后悔是非常负面的情绪,会弱 化孩子的自信。

在故事中,小女孩没有责怪自己,而是在与茧子的斗争中,增强了自信和能量。而这种自信和能量恰恰是孩子今后克服一个个阻碍的能量源泉。

让孩子成为主角

在绘本中,爸爸、妈妈、姐姐的方法并不管用。最后是孩子自己通过努力战胜了吃手。

对于学前的孩子,发展心理学很重要的结论就是要发展他们的自主、主动的品性,这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少去打扰孩子。

在故事中,小女孩的家人并没有去干涉孩子。在克服吃手的过程中, 小女孩最后获得了更多的力量,更多的自信。

我家老大过了2岁后也是吃手,我们那时采取的方法就是说教,但是并无效果。老二也是吃手,我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孩子非常喜欢。读了几遍后,有一次晚上我在洗手间,忽然听到老二说:“我要忍住、忍住,坚决不嘬了”而这就是故事中的话。

没想到孩子在想吃手的时候,会用故事中的句子来鞭策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己坚强成长的天性。

当然让孩子当主角,家长也不是完全不管。故事中,妈妈说到:“我发现你一天都没有吃手呢。”纯客观地描述孩子的状况,而不是简单地“你真棒”“你真能干”之类的表扬,这才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哪做得好,并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结语: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们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做好准备怎么做了吗? 《我不再吃手了》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们戒掉吃手的启发,而且给了我们解决其他教育问题的启发。说教是最无能的教育;我们也需要一直和孩子站在一起,那些问题才是敌人;让孩子做主角,我们关心而不干涉,给予他们自己成长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