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勾勾历史溯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2

一勾勾,这个古老的民间剧种起源于山东省的禹城和高唐地区,源于花鼓戏,并在发展中受到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口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关于剧种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它源于"一讴吼",因演唱时的特色嗓音而被昵称为"一勾勾"。另一种解释是,"一勾勾"体现了鲁西北地区独特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而活泼,如同钩子般吸引听众,故有此名。曾经在鲁西北,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的说法,形容其感染力之强。


一勾勾的流传范围广泛,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在惠民一带,它被称为"河西柳",而在武城、夏津等地则称"四音戏"。不同的地方还有北词二夹弦、四根弦等名称。在西北,它甚至流入河北交河一带,深受当地老年人的喜爱。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这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给予了重视,如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第一个"一勾勾"剧团,以及后来的临邑县一勾勾剧团的成立和获奖。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遭受冲击,1971年与河北梆子剧团合并为京剧团,标志着临邑县一勾勾剧团的终结。尽管如此,八十年代末,一勾勾的传统仍在临邑、禹城、齐河等地的农村业余剧团中得以延续。




扩展资料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四根弦"或"四音"。 流行地区以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