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商博良,革命的产物,生于1792年9月,正值菲济克共和国成立。他的生活与革命紧密相连,家就在“武装广场”附近,即后来的商博良广场,那里充斥着革命的嘈杂和难民的哭声。商博良的童年记忆中,有一位成为他启蒙教师的牧师,是那些寻求革命保护的难民之一。
尽管儿时的商博良五岁就开始自学古文,凭借记忆和对照原文,他的学习天赋早早展现。他的哥哥曾满怀希望地准备赴埃及,但未能如愿,这对商博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始对埃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菲济克学校的学业并不出色,但哥哥的才华和对他的期望推动他转向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学习,进步神速。
商博良的哥哥深信弟弟的潜力,决定将他送往格兰诺勃尔接受更为专业的教育。在那里,商博良展现了惊人的语言天赋,特别是对埃及研究的浓厚兴趣。他自学了阿拉伯语等语言,并开始编撰关于埃及的历史年表,甚至在1807年,17岁的他就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名犬历史》。他的才华开始被认可,1807年9月,他以一篇大胆的论文《法老统治下的埃及》震惊了教育界。
在格列诺布,商博良深入研究古语和古史,尤其在罗塞塔碑文的破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努力使得“埃及学”得以诞生,成果最终在1822年被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他的研究成果为他赢得了巴黎卢浮宫埃及博物馆馆长的职位,以及查理十世在意大利都灵的资助,他在那里继续揭开更多埃及文本的神秘面纱,成为了埃及研究领域的巨星。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让(Jean·Fran·ois Champollion,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出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盖赫西地区的菲热克出生了。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