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的中国社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18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汪金福、宋振远、邓卫华)2007年岁末,记者梳理出这一年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
(一)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实至名归”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全国近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在经历多年“收费教育”后,终于彻底向全国农村孩子敞开“免费之门”。
(二)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2亿多城镇居民。
(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
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7年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超过2000万人。
(四)物权法施行,有恒产者有恒心
物权法正式施行,明确界定了公民私有财产权与国有、集体财产权的平等主体地位,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更充分、更平等地享受财富阳光。
(五)“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让更多的家庭学会理财,拥有财产性收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六)廉租房“高调”推出,低收入群体有望“住有所居”
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中廉租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按照这一意见确定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七)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政府频出调控之手
以猪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为标志,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应该看到,此轮物价上涨有其复杂性,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带有恢复性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八)“劝辞风潮”起波澜,劳动合同法梳理劳资关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并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
(九)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催生“生态文明”新理念
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江苏无锡,罪魁祸首是太湖蓝藻。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中国将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对违法排污者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并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范围。
(十)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实施,将原有的“五一”7天假期缩短为3天,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假期。同时出台《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6/content_7258737.htm
中国大部分地区大雪2008年四月11日 为了分2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预警:未来三天,南方大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雪灾已波及14个省份,约7786万人口受灾,因灾死亡24人。记者在雪灾一线采访时看到,各地干部群众正在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应对这场罕见的灾害。大雪中的种种场景牵动人心。
供电:超高压线上谱写生命赞歌
极端天气对电力供应造成重大影响。电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被迫关停的发电机组已达4099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7%,已有17个省份拉闸限电。持续降雪使武汉变成了一座“冰城”,而这里的群众正面临着11年来最严重的“电荒”。
救济: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持续大雪,造成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上万农民断水、断电,村民吃米要靠手把稻谷搓成大米,用水要到几公里以外的水井取水,生活面临缺米危机。记者在玉屏县亚鱼乡看到,雪灾以来,全乡50多位干部蹲点10多天,24小时值班,一天也不放假。干部用肩扛着两台柴油打米机走村串户,为农民打米服务,所有干部扛着大米、肉、菜挨家挨户送,保障受困农民不挨饿受冻。
抗灾措施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警报
全国总工会:1000万元帮扶受灾职工
商务部: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档
发改委:采取措施保障成品油供应
电监会:居民生活用电不会受影响
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科索沃战争,中国大使馆被炸,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北京申奥成功,神舟五,六号升空,嫦娥一号升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