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6-03
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倾向,导致了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农业的停滞和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国外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经济上的糟糕处境是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开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是根据“工业是主导,农业服从工业”的理论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许多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发展中能够起能动作用的主导部门,农业则是应该被削弱的部门,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以此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采用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必然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为视角。因此,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向工业部门。正是制定和实施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这一出发点,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率的低下。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0.1%,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新探寻发展农业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工业化为目标,以农业的发展既具有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价值也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价值为内容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于泰国,随后在其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
第2个回答  2019-05-27
.关于我国目前是否具备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条件的分歧。
⑴认为我国目前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林毅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不具备反哺农业的现实条件,盲目反哺可能造成农产品过剩及对农业补贴的过度依赖。[3]孟雷也认为,工业(包括城市)反哺农业(包括农村)的条件实际还未具备,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的现状还是疲软的而且薄弱的,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有着对剪刀差的现实需求。近期的农业政策目标不是完全消除工农业“剪刀差”,而是承认它的存在并且使其尽力缩小。[4]
⑵认为我国目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冯海发曾在1995年指出,经过5-8年的发展我国将具备共也反哺农业的条件,全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5]马晓河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条件,并且目前我国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正向大规模反哺期过渡。但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距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期还有一定的差距。
地区当然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完美结合
造就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的成长
第3个回答  2019-03-30
农业是发展工业的基础,无农不稳.工业是农业的延伸,是人类在农业之后掌握的更高技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柱,无工不富.
第4个回答  2013-10-31
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