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物代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 文言文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25、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2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陛下自己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27、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

——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 以上各例,都是在对话中,灵活运用敬称来称代对方。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例: 28、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贱称。 29、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妾”乃女子的贱称。

30、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我才。

2.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够了。

3. 文言文人称代词

吾、余、予、朕、卬

一、吾的释义:

1、我,我的。

2、姓。

组词:吾侪、支吾、吾辈、故吾、吾徒

二、余的释义:

1、剩下来的;多余的。

2、零数。

3、文言人称代词。我。

组词:多余、业余、余辉、余晖、余暇

三、予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姓。

组词:给予、赋予、授予、寄予、予以

四、朕的释义:

1、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先兆;预兆。

组词:朕兆、佳朕、朕躬、兆朕、朕垠

五、卬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同“昂”。

组词:卬然、卬食、卬鼻、俛卬、巍卬

4.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有那些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百、予、余、卬、台、朕”。

“吾、我、予、余”是常用的。“卬”在《诗经》中用的较多,“台”则在《尚书》中常见。

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吾只作主语、定语以及前置宾语。

余和予古音相同,是一对古今字,多做主语。朕多做定度语。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等。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上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等。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表达:1、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2、省版略主语4、人称复数表示法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字表示人称复数。5、谦称与尊称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

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等权。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

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这样可以么?。

5. 文言文中的人称,物主代词都有那些呀

汉语没有物主代词这以说法,那是英语的,别学英语学昏了。

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

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代词是表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一般被分为人称、疑问、指示代词三类。但在文言文中,个人认为应分为四类。

(1)人称代词

我、你、他们(对应吾、汝、彼)等,“者”与之构成“吾者”“彼者”等短语。

属于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或构成判断句,无实义。

《庄子》:“利于彼者,或害于此。”《孟子》:“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特例:《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属于用在主语后,而是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2)疑问代词

谁、怎么(对应孰、何)等,“者”与之构成“孰者”“何者”等短语。

属于用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老子》:“得名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论衡》:“知大圣之意,晓细民之情,孰者为难?”

(3)指示代词

这、那里、此(对应斯、彼、此)等,“者”与之构成“斯者”“此者”等短语。

用在代词指代的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相当于“这个、那个(人、事、情况等)”。

《列子》:“以颜子之量,犹不能为其称谓,况下斯者乎?”《晏子春秋》:“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4)时间代词

现在、过去(对应今、昔)等,“者”与之构成“今者”“昔者”等短语。

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史记·高祖本纪》(《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淮南子》:“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