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艰难的200天,海淀黄庄又恢复了“生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又集中于海淀黄庄。

在海淀黄庄这个并不特别的十字路口附近,散落着中关村一小二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属中学、八一学校等代表着北京基础教育阶段最高水平的学校。

学霸、虎妈、鸡血妈集聚,海淀黄庄因此逐渐成为教培机构的汇聚之地。据统计,海淀黄庄路口方圆500米,除了公立校之外,有105家教培机构。

坐落于在海淀黄庄十字路口西北、东北角两个方向的海淀区文化艺术大厦、银网中心、理想大厦、中关村大厦等写字楼,长期被众多课外培训班牢牢占据,盛满了家长的焦虑和机构的野心。

疫情中的海淀黄庄

线下教培迎来倒闭潮,即便在最能代表北京课外班水平的教育圣地海淀黄庄,许多机构也选择了撤退,过去晚上9点钟还在上课的大厦,如今到了7点半就没人了。

转型线上是许多线下机构的自救方式,但在教学效果、价格上遭遇重重挑战,有机构直接接到家长投诉:转线上后,孩子成绩下降了。

更严峻的挑战是,一旦用户在线上上课的习惯养成,线下机构的存在价值会被进一步压缩。

万万没想到,宇宙教培中心海淀黄庄也会有人去楼空的一天。

“难”是今年线下教育机构的关键词之一,即使是在教育机构云集、资源最好的海淀黄庄,门庭冷落的状况也保持了三个多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课,所有学校开学了,才会允许培训机构开课,我们也在等通知。”在「深响」近期的实地探访中,多个线下教育机构给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

线下无法开业,机构们的唯一选择就是把业务搬到线上。对失去线下经营场所的教育机构而言,这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空间,还有经营模式。

但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开个网课那么简单,除了上课方式发生系列变化外,在来势汹汹的在线平台们面前,线下机构的优势被稀释到尤为稀薄。即便是盘踞海淀黄庄多年的资深线下机构,类似挑战也在威胁着他们的根本。

疫情带来的影响毕竟只是阶段性的,但线上线下此消彼长的趋势却是长期的,一场发生在冬天的疫情让线下教培机构们身处逆境,而从目前来看,线下教培机构们的冬天,依然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没有人能撼动海淀黄庄的地位。”一位多年从事教培行业的老师这样形容海淀黄庄的吸引力:“在这样一个方圆几公里的狭小地带,家长可以快速地找到最顶尖的教育资源,而周围人大附北大附等,尖子生优等生扎堆,又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的生源,机构们永远不需要担心招不来学生……”

但因为疫情的影响,这里一度陷入冰点。整个线下门店全部关停,高昂的租金以及教师成本让部分机构入不敷出,以海淀黄庄为代表的教培界不断地上演倒闭潮。转型线上后,机构们赖以生存的位置优势荡然无存,与线上教育巨头的竞争也往往时力不从心,节节败退。

复课后的海淀黄庄

8月9日,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就有关校外培训机构指出,即日起,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向审批机关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恢复线下课程和集体活动,市、区教委审批的其他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随后,北京市教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止8月13日17时,各区教委共收到200余家校外培训机构提交的书面申请,符合条件的机构在完成整改后将陆续恢复线下课程。

这也意味着,6个多月,200多天的日子,之前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北京线下教培机构,终于迎来了曙光。

从9月4日起,首批复课的线下培训机构迎来第一批学生。经历了半年多的沉寂,海淀黄庄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在新成文化大厦,同样重新出现了久违的学生身影。不再进入教室旁听的家长们,正尝试适应机构的新模式。

观察:机构旁便利店来不及补货

“来,把这个带上,一会儿课间吃。”下午5点多,刘女士带着刚上一年级的馨心来到高思教育理想校区。在入口处将事先填好的学生及同住人14天内健康状况与行程轨迹记录表交给工作人员并测温验码后,两人快步走进熙熙攘攘的大厅。顾不上太多叮嘱,馨心便跟着老师直奔教学区,而刘女士则在等待区坐下“喘口气”。

“两点左右从学校接出来,先上声乐课,再上跳绳课,5点钟那边一结束,就赶快打车过来上6点的数学课,来不及吃饭,所以提前给孩子买了点面包。”

对于校区疫情防控期间的新规定,刘女士并不感到意外,“来之前老师已经跟我们沟通过,知道家长不能进教学区,这样也挺好。”

“往前面坐点儿,下课给我打电话。”大厅里,赵女士将水杯递给儿子辰辰,顺便又提醒一遍,“专心听讲,有问题找老师。”尽管有些不放心,但她还是在通往教学区的电梯前停下了脚步,“前段时间都是自己在家上网课,也没太大感觉,今天过来见到这么多人,心里突然又紧张起来。”

银网中心一层,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在入口处测温后陆续进入大厦。发现距离上课还有半小时,高中生小涵到咖啡厅点了份简餐。在她身边,不少学生也正边吃晚饭边看时间。

“好久没见过这种场面!”大厦外的便利店里,几乎每个货架前都有学生和家长在采购食品,店员不禁感慨,“前几个月主要都是上班族来买,很长时间看不到孩子的身影。今天培训机构刚复课,没想到一下子会有这么多人,连面包什么的也快没了,货都来不及补。”

磁器口地铁站周围,多家线下培训机构也相继复课。在丰泰中心一层扫完健康宝,苏女士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四层的学而思培优上英语课。

“校区入口处会进行测温,孩子凭‘测温正常’的贴纸进入教室。”作为家长,苏女士收到一份“温馨提示”,“复课通知里也有说过,希望家长尽量不陪同孩子听课,我在教室外面看了眼,确实没有家长再跟进去,有的家长甚至送到楼下就离开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苏女士又参观了校区用于隔离的留观间。“里面还挺整洁的,旁边柜子上放有酒精、免洗洗手液等消毒用品,还有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资。”

令苏女士感到欣慰的是,根据校区安排,上课期间所订外卖会统一放到大厦一层门口桌子上,在指定时间内由工作人员拿到家长等候室的取餐架上,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用餐需求。

替代:机构探索推出“双轨陪读”

晚上6点,来自高思教育的数学老师杨梦璐结束了半年多以来的第一节线下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倒是挺兴奋,但孩子们还没有马上进入状态,好在只用了不到10分钟,气氛就活跃起来,重新找回那种上课的感觉。”

正式开讲前,杨梦璐先给学生们说明课堂纪律,“包括要怎么坐、怎么举手发言等,毕竟这些孩子才刚上小学二年级,之前恨不得一个学生有两个家长陪。”让杨梦璐惊喜的是,独立上课的孩子们适应得很快,“课间到卫生间也是一个一个去,回到教室都用免洗洗手液再消毒一下,特别有秩序,比预想中要好得多。”

不过,取消旁听还是让一些习惯上课跟着做笔记的家长有些不知所措。“现阶段,老师会通过家长群发布学生上课的情况,家长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在里面提出。”据工作人员介绍,机构正在探索推出“双轨陪读”,方便家长实时查看,“教室里原来装的也有摄像头,但主要是为了帮助教研部门了解老师的授课情况。下一步,会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让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申请开通权限,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同时便于学生课后查看相关知识点。”

在顺天府学教育中心磁器口校区,“家长止步”政策也在复课后正式实施。“起初我们担心家长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没想到大家还挺配合的,都能理解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也会给家长提供线上渠道,在课后发布课堂内容总结,家长还能随时跟老师沟通。”工作人员坦言,以往家长在教室旁听,其实有利有弊,“孩子的注意力反倒可能会被家长分散,还有些时候,孩子本来想举手回答,可又没多大把握,一想到后面有家长在看着,怕万一说错回去被家长批评,就索性不举手。现在没有家长旁听,孩子们更能畅所欲言,课堂表现也更真实自然。”

时隔9个月,5岁的贝贝同样重新回到线下培训机构的教室里。相比起上课学到什么内容来说,郑先生更关心儿子能不能比原来守纪律一些。“过去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上课期间都有可能在教室里溜达,有一次还把嘴给磕了。”在校区门口把儿子交给老师后,郑先生心里还是有点没底,“下课时见到老师,居然说表现还挺好,起码没说满屋跑,看来孩子确实长大了,不用家长总在旁边盯着。”然而,对于这样的新安排,郑先生也有自己的困惑,“之前每节课最后5分钟老师会给家长说一下学习内容,现在还没说这5分钟要怎么补上。”

纠结:线下课比网课成本高得多

把初一的儿子轩轩送进机构上数学课以后,张先生到附近买了份快餐拎在手里,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今天第一次上课,要预留足够时间,孩子那会儿还不饿,没吃晚饭就去上课了,现在只能等课间休息的时候出来拿。”张先生看了看手机,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给孩子发了信息,可是一直也没回。”

在张先生身旁,翘首以待的家长还有许多。“刚从里面出来那会儿,看到这边好多人,还在纳闷儿呢,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跟我一样也是家长,送完孩子没什么地方可去,就到外面站着。”张先生微微叹了口气,“跟之前上网课比起来,线下课的综合成本要高出许多。单看经济账,开车在附近停3个小时,起码要二三十元钱,再加上油钱,还有点外卖的钱,一次总共至少要多花六七十元。”

在张先生看来,比金钱更宝贵的是时间。“周五孩子放学过来正赶上晚高峰,路上容易堵车,等开到又发现门口都停满了,根本进不来,只能绕一圈停到马路对面去。再算上回去路上的时间,前前后后少说也有一个小时。有这点工夫,孩子作业没准儿都能做完了。”

张先生也曾考虑过自己先回家,等孩子下课再来接,可惜机构离家有点远,来回折腾只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于是最终决定留下来,“过去虽然也要等,但起码是坐在教室里旁听,多少还有点意义,而在家上网课的话,家长也能知道他到底上得怎么样,不像现在,时间搭进去了,也只是在外面等,实在觉得有点冤。”

面对已经复课的线下培训机构,丁女士的心情也有些复杂。“上学期之所以一直盼着能复课,主要因为学校和机构都变成网课,怕孩子会吃不消。现在既然学校已经能正常上课,似乎可以考虑线上线下搭配着来,对孩子来说没准儿也是一种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