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塔山林场的前身是私营洋山林场。1894年,天主教德国传教士华德胜神父在海拔340米的大庵庙址建造欧式楼房3层,用作教堂和居住之用,从此塔山又叫洋山。华德胜神父,在塔山前白埠村一带传教,他看到塔山大庵庙附近山场,三面环山,两面泉水汇流,坡缓向阳,土壤肥沃,适宜植树,便通过白埠村教友孙隆典等人,在原来1500亩庙地的基础上,又低价购买山场4000多亩,兴办林场。华德胜神父一面传教,一面雇村民造林,冬季以整地挖树穴为主,兼整窄幅梯田,春夏两季载植树苗。最初两年未成活。1908年华神父从青岛购进42车(手推车)日本黑松、赤松等树苗,继续栽树,严格质量,天旱雇工挑水浇灌,后又从大葫芦沟西崖裸岩开凿水渠,引山泉灌溉,使7000亩幼苗得以存活。1924年至1932年,土匪刘桂堂盘距塔山,烧杀抢掠,华德胜神父被迫逃离。其间,他曾委托教友于1932年春在柳沟、青石胡同东南山坡、韭菜园子西坡一带用直播法,造松林约600亩。
匪乱平定后,华神父返回塔山,在咬舌子沟、竹子园、滑石山坡等处直播黑松、赤松林600亩;在小葫芦崖、韭菜园子附近,栽日本落叶松数百株、日本柳杉几十株;在山溪边栽植了两种日本赤杨。同时,在大葫芦沟前辟建果园6亩,栽植了西洋梨、苹果、樱桃等;在咬舌子沟东西辟建葡萄园5亩,栽植了玫瑰香、甜水等欧洲葡萄和美洲黑虎香葡萄。果园四周栽植黑松防风。并在西沟辟建了花园,栽种紫葳、流苏、刺秋、小叶女贞、紫藤、千头柏等。他还养奶牛、奶羊、鸽子,酿制葡萄酒。1944年,华德胜为躲避日寇,再次逃离塔山,林区遭受严重破坏。华德胜逃离后,林场由人民政府接管,总面积5100亩,其中宜林地3900亩,实造片林2600亩。1948年更名为鲁中南蒙山林场洋山分场。土改时林场面积扩大为11000亩。1952年更名为临沂专区洋山分场, 1956年更名为费县洋山林场,属县府领导。后改为林业试验场,直属省实业厅领导,除护林外,还种植棉花供军需。1957年,林场面积扩大为5.5万亩。1958年,又扩大到11万亩,下设马头崖、紫荆关、掌书院3个林区。1959年10月更名为费县塔山林场。1966年改名为“反帝林场”。1977年又恢复原名费县塔山林场。1980年以来,林场推广应用“林分密度表”,使森林密度合理,林相整齐,树木生长旺盛。同时大量引进日本落叶松、杉松、火炬松、柳杉、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树种,打破了过去树种单一的状况。1983年,实行林业“三定”,保留面积5万亩,下设塔山、牛岚、平山、谭家庄4个分区。改革开放以来,还引进了雪松、火炬松、铅笔松、杜仲等,使优质树种达60余种。同时,苹果、黄梨、盘桃、山楂等果品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利用小木料发展加工业,各林点开展饲养牛、羊、猪、兔、鸡等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塔山是个天然植物园,野生植物近千种,入药者达4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60余种。林场在开展野生中药采集的同时,还人工栽培茯苓、灵芝、金银花等,年产药材十几万斤。这里还是香莪、蘑菇、金针等山珍的产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