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共享单车“成长的烦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4-24
不做公益,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消失。下文中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
有个名词,叫做“公地悲剧”。即个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而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最终的共同结局,但是却都忽视了远期发展,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杀鸡取卵,最终把公共资源毁灭。 “公地悲剧”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室外阳光灿烂,室内电灯齐明;办公室一边开着空调,一边还开着窗户;吃自助餐不是吃多少取多少,而是先把好的取一大堆,堆满大盘和大碗再说;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及偷偷排污严重污染河流和空气等,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这样的悲剧在反复重演着,却难以根除,根源就在于人性的自私、贪婪、还有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在作祟。如今的共享单车也是典型,把共享单车占位己有是自私,可是当你随时想用一下共享单车时却找不到一辆可用,心想“MD,老子也要找一辆车占着”,此时就堕入了群体心理的作祟,即“别人都在抢占,如果自己不抢占就没有了”的心态。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前,大家未必看得这么清楚,可是自从出现了共享单车,将这一悲剧演绎的淋漓尽致,于是很多人说共享单车是照妖镜,把各种人性的弊端全照出来了。

我是一个典型的悲观论者,我相信这些人性的弊端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靠素质是不太可能了,除非我们的社会能进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通过政府立法也很难,并不是每种类型的公地悲剧都能得到解决,针对捕捞渔业资源、企业污染环境这种,政府或许可以加大力度来惩治,并且都很容易找得到明确的对象,但是像共享单车这种面向大众百姓的地域广而且数量巨大的现象却很难根治,而这种共享单车的损坏和丢失也是目前共享单车想要盈利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各地的共享单车现状。今年1月13日,西雅图市政府正式宣布,Pronto自行车共享服务将于3月31日终止,Pronto自行车共享服务的收入及推广效果远不及预期,西雅图市政府于去年3月一度决定拨款140万美元挽救这一项目;纽约的Citibike虽然仍在运行,但每年数百万美元的亏损显然让运营者头疼,曾经得到花旗集团4100万美元赞助的明星项目如今却陷入了泥潭;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诞生于2007年的Bicing公共自行车系统由市政府每年给运营商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项目启动、运营和维护,目前该项目正经历着每年高达1200万美元的赤字;在丹麦,运行了17年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因为盈利难题在2012年被停止;法国唯一一个为城市赚取稳定净收益的公共交通项目,Velib年均利润达2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不过丢失和破坏带来的巨大成本仍让运营者头疼,仅2015年,巴黎“Vélib”自行车共享系统的9000辆自行车被损坏或被盗,截至2016年夏天,整个城市的35个自行车站因为缺车或者需要维修而被关闭。
从一些国家的共享单车运营情况来看,盈利困难是共同的,而丢失和破坏带来的巨大成本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地悲剧的提出者同样提出了公地悲剧的解决方案,一是私有化、二是通过第三方(政府)介入,加大制度建设。关于私有化的方式,有人提出采用长租的模式而不是现在这种随用随租模式,可是这个方法显然在国内行不通,共享单车在国内这么风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解决了大家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比如我乘公交或地铁上班,到站后离公司还有一点距离,此时刚好可以用共享单车来弥补,长租模式如何解决这一痛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可以随用随租随停,不用自己维护,不需要烦恼自己弄个自行车在哪里停放,担心被盗等问题,恐怕这也是大家都不想负责任的一点体现吧,长租的话就要对车承担很多责任,那还不如自己买个适合自己骑的更好的自行车呢。所以说私有化的方案是与共享单车出现的初衷相违背的,无法解决;再说第三方介入加大制度建设的方式,政府是可以立法对破坏单车的行为处于严重惩治,但是如何跟踪到破坏行为呢?至少在共享单车这一块是很难跟踪到的,隐秘性和随机性太强了。可以说,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破坏和丢失是无法解决的,其对运营公司造成的成本也是无法避免的。
再看国内2017年,共享单车巨额融资事件:3月1日,ofo宣布完成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2月28日,永安行宣布完成A轮融资;1月4日,摩拜宣布完成2.15亿美元的D轮融资…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共享单车是没有盈利的,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大家都能认可的,如果能很好的盈利,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融资了,摩拜CEO王晓峰就曾表示:“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的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至于为什么受资本市场追逐的原因,没啥,因为互联网领域很久没什么好的创新了,一旦有一个不错的创意就容易受追捧,那些资本也不是每次都能看准投资的,说不定还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前面的滴滴优步不就是现实的例子么,之前竞争时融了那么多资还不是没盈利,最后背后的资本达成统一?所以说,不要以为受资本追捧就有前途。
因此,就目前来看,共享单车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来实现盈利。仅靠那5毛1块一小时是不足以支撑公司运营的,做公益还差不多。不可否认,共享单车是一款好的产品,也应该是一款很好的公益产品,但是并不是每一款好的产品都是赚钱的,也并不是产品好,就一定能够持续运行的。很多人会看到说共享单车背后的押金池产生的资金沉淀利息和收入,或许资本最看好的也是这个吧,那我们以ofo来说下,2016年10月的时候C2轮融资是1.3亿美金,加上今年3月的4.5亿美金D轮融资,仅这两轮达5.8亿美金,折合人民币达39亿多了,我们就按照ofo对外宣称的用户为1000万,这还包括很多已注册但退押金的,累积押金池估计才10亿多,能产生多少利息入手,还不够弥补资本的本金,更别说什么资本的收入了,摩拜的押金多,估计押金池有30多亿人民币吧,不过几次的融资金额也差不多这个数了,所以说要靠押金池来回收本金都困难,那资本盈利更是遥遥无期了,而且摩拜和ofo的押金都是跟第三方银行合作托管的,特别是随着国家的重视,押金的监管也会越来越严格,以后企业在押金的使用上不会那么随意。再说,现在已经有不需要押金的共享单车了,永安行就是,芝麻信用超过750的就可以免押金了,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通过押金的共享单车会逐渐消失,真正不需要押金了,此时连押金池都没有了,再怎么产生盈利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摩拜创始人说“失败了就当作公益吧”,这句话说的真的很好,实际上,这些共享单车目前在做的就是公益事业,如果不是把它当作公益事业来看待的话,是做不长久的,很快就会消失。但是无论共享单车的结局,他们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