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梧镇的旅游资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宿山是鹤山市名山之一,耸立于宅梧镇和双合镇之间,它如一道屏障,将宅梧与双合分隔开。山的东侧地属宅梧镇,距宅梧圩3公里;西侧地属双合镇,距合圩2公里。
云宿山起伏连绵,松林茂密,山清水秀,方圆12公里;山陡路窄,海拔637.2米,山顶有一大块平坦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云宿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又有古寨遗址,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山顶平地现存有古寨石砌围墙,雄伟、坚实,实属罕见。东南寨墙长500多米,高3.5米,宽2米;西北寨墙长400多米,高2.5米,宽2米。用条石砌筑,每块石长约一米,厚约三十厘米,疑是古代瑶人所筑。
据文史资料研究者考证:宋元明三朝本地区还有瑶人,瑶人居住在皂幕山、云宿山一带,垦山为畲,种粟为生,擅长用竹弩药箭,从事狩猎,云宿山故又名云粟山。元朝期间,瑶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曾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后来元朝政府进行血腥大屠杀,瑶族人民被杀害无数,余下被迫逃往别处,或与汉人融合。
每年重阳佳节,人们登临云宿山古寨,既可探幽寻古,又可饱览宅梧的山乡秀色,乐也逍遥。 鹤山最高村落黄帝石村又称彩虹岭村,隶属宅梧镇白水带管理区,距宅梧镇区10.5公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廖、陈两姓自惠州迁此植茶,聚居在皂幕山彩虹岭西山腰间,渐成村落,呈梯状,分廖屋和陈屋两村,面积0.6平方公里,是鹤山市地势最高的村落。村舍为泥舂瓦平房,村民操客家方言;村民以勤劳向义而著称。
此村初引“彩虹岭(山名)”为村名。因村北有一山石似人横卧于山洞中,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题“横地”二字于石上,村名从之,称“横地石”。方言“横地”与‘黄帝’音近,故雅称“黄帝石”。
1978年前全村人口共70人,以种茶为主,兼牧牛、种果及采药。1994年前,村民部分迁至白水带、宅梧镇区等地定居,从事打工或经商。留村的村民仍以种茶、种豆、种果和养兔、养蜂、捕猎为生。
村旁有鹤山旧八景之一的“彩虹古道”经过。登山进村,爬羊肠古道,攀山间陡路,足两个小时。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部队的堡垒村,有陈大娘等堡垒户。1959年11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定为革命老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近年,不少革命前辈从各地来慰问和叙旧。
此间青山常绿,溪水长流,层林叠翠,怪石奇布,鸟鸣不息,彩虹常现,云雾缭绕,景色宜人。重阳佳节,人们登山怡情,络绎不绝。即将动工的“彩虹隧道“从那儿经过,更增加其神奇景观。此地是旅游、游猎、怀旧和避暑的好去处。 罗汉尖属皂幕山脉中南段派生,西向延伸,山体面西南,独峰高国、四百一十二米,面积约三百多亩。侧有将军山并峙,稍矮,且植被浓密,为交椅山所掩映。唯罗汉尖独峰高出,植被较稀疏,其山体均由岩石组成,整座山岩石裸露。远望,银光闪耀,酷似金属笔尖直插云端,是鹤山双都、开平、台山、恩平等地较为挺拔的山峰;近看,山腰间有观音坐莲、美女吊花灯、乌鸦落洋、一线天、石龙床、石印、墨砚、石蟾蜍、石公鸡等景点。山顶有二级平台,面积均约十五平方米,曾有庙宇供人上香,可惜于“文革”时期被毁,一九八八年得获重修。罗汉尖上有亩余耕地,历来种植红烟,因每株烟中有斑痕似罗汉脚印,故名“罗汉烟”,历来为送礼上品。
罗汉尖是鹤山旧八景之一,有关的诗文、故事、传说颇多有“罗汉尖峰排笔阵”、“彩虹罗汉山川秀”、“尖峰罗汉秀云山”等名句流传,为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作对象,是旧社会久旱求雨之所,逢年过节祭拜,尤以重阳登高时游人最盛。 彩虹古道在鹤山中西部,皂幕山脉偏南中段,海拔高度五百六十多米。南宋前后,一些南迁的瑶民在皂幕山一带居住。那时,就有羊肠小道盘山而走,实是崎岖险要。自清雍正十年鹤山建县后,首任县令黄大鹏,为方便人民往来邑地,缩短行程,缓解地方交通的困难,而“捐金钱,募丁壮,从山径中划削平坦,就其势之折旋而为路”。该古道为东西走向,东起茶亭顶,西至马口缺,全长约十五公里,路面宽一到二米不等。曾有善心者为部分路面铺设石板。
彩虹古道为鹤山旧八景之一,自古就有“彩虹岭上观皇石”等名句在地方流传。古道周围有彩虹玉玺、犀牛望月、嫦娥奔月等天然景点;附近有石寨下、流白水等千尺飞流,燕尾岩、鹰嘴岩、钓神坑等深谷。奇险至极,群山起伏,沟壑阴森,且气候变幻无常。明代许炯经过此地时,就有“参天黛色三千丈,锁地烟霞十二重”之作。天然洞穴、人工石室、走兽飞禽、奇藤异树皆引人入胜。明、清及至民国时期,有关此地诗文、故事、传说及名人之作较多。清雍正年间,首任县令黄大鹏在古道中段路旁,曾亲笔刻石“彩虹岭”三字,至今犹在。清同治年间,白水带华侨在茶亭顶捐建“樾荫亭”,还有翰林学士赖济熙亲笔书下:“临风落丈青松晚,越岭登山移步难”。解放后,彩虹古道逐渐荒芜,好一个“越岭登山移步难”的地方,成为每年盛夏、重阳节人们避暑登高的胜地。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余氏宗祠,座落在宅梧镇靖村乡东北角。
1944年10月下旬,中共广东省临委、省军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命令坚持在珠江三角洲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珠江纵队的机关和主力,由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谢斌等率领,挺进粤中,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1月7日,部队解放宅梧镇后,即移师靖村乡,司令部驻余氏祠,政治部驻李氏宗祠。党和部队深入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余氏宗祠,坐东北向西南,是三进四合院式布局,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667平方米,后进地基比头进、二进高出1.5米,院前还有高2米的围墙。1969年靖村乡因资金匮乏,将头进和二进拆卸(包括围墙),砖木用作建小学校,空地置闲,现仍保留的后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挂牌办公室的地方)建筑面积136平方米(内有木板铺阁,又叫后楼)。因楼危,1992年鹤山市老建会拨款三万元维修。
1994年6月7日,鹤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鹤府办函[1994]21号文将余氏宗祠定为本市第二批文保护单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