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的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在我国台湾省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岩仔和高僧信仰;虽然有些人对世俗化的佛教较为反感,但佛教原教旨中并没有反对世俗化的规定。基本上战前的传统佛教采世俗系统(如岩仔和高僧信仰)与丛林系统(如后述之九大门派)分开的形式,战后的汉传佛教系统特色则是高度入世的佛教丛林主导一切。 岩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u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而“岩仔”于佛寺的正式名称又可称为岩或岩。以岩为名的佛寺,自18世纪后大量出现于台湾,借由观音信仰,将佛教教义传至台湾,例如1752年建成的的芝山岩与1791年整竣完成的宝藏岩等。
除了岩仔之外,清朝时期主祀观音的庙宇有寺、宫、阁、堂、坛、庵、岩等等的名称区分。其中,亭为地主所盖,寺为大庙,堂常为村庙,岩则通常盖于山边。另外,道教庙宇于兴建时,也常将佛教的观音,佛祖圣像列于道观或宫寺中,是此,台湾佛教与道教成为不可分的密切信仰。 藏传佛教于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台而传入,学者将其在台传播依1982年卡卢仁波切或1980年创古仁波切首次来台弘法为界,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前弘期受政治影响,只有少数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及康区的格赖达吉仁波切、明珠仁波切,而主要以汉籍居士或喇嘛为主导,其代表人物有:君庇亟美喇嘛〈俗名欧阳无畏〉、屈映光(法贤上师)、吴润江(华藏上师)、刘锐之、韩同、申书文(贡噶老人)、张澄基、陈健民等。代表性的道场为南方宝生佛刹、诺那华藏精舍、金刚乘学会、贡噶精舍、白马山菩提讲堂。
后弘期则以藏僧为主导,四大教派的法王及仁波切先后抵台弘法并相继在台成立弘法中心,使藏传佛教成为台湾80年代以后学佛热潮的重要一支。噶举派最早入台,较著名的如创古仁波切、卡卢仁波切、大宝法王的四大法王子(夏玛巴、大司徒、蒋贡康楚、嘉察)都曾应邀来台并成立弘法中心或佛学会。宁玛派则以蒋波罗曾仁波切,贝诺法王所属白玉传承在台的发展最盛。萨迦派则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多次来台传法,颇受年轻一辈的台湾学佛者之欢迎,在台设有悉达多本愿佛学会。90年代末,宗萨佛学院堪布贡噶旺秋在台湾完整讲授《入行论》、《善显能仁密意》、《入中论》、《俱舍论》等,深获好评。格鲁派在台湾的发展起步较迟,图敦梭巴仁波切来台弘法,成立“经续法林”,为国际“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组织的一员。而西藏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也陆续派僧侣驻台弘法并设立佛学会。
另一方面,佛法要生根发展,需要结合当地文化与民情,藏传佛教传入台湾省亦是如此,此即为本土化(或称中土化、汉化)的藏传佛教。例如,日常法师创立的福智文教基金会,提倡以儒家的思想建立十善社会,推广《菩提道次第广论》研讨班,弘扬宗喀巴大师教法,成立慈心有机事业、里仁公司等。学者陈玉蛟〈释如石〉曾将其誉为接枝自藏传佛教的人间佛教。又如,首位台湾省籍的转世喇嘛洛本仁波切在台南县左镇创建以“藏密中土化”为目标的噶玛噶居寺也颇具影响力。 作   者: 何绵山 著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字 数: 465000
页 数: 472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959737
包 装: 平装
定价:68.00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版图上富有代表性的区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积淀十分厚重,影响非常深远。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记载于明清之际已在台湾建立佛寺。其实,以佛教在大陆的悠久历史和普及程度,早于彼时赴台的汉族移民中肯定不乏佛教信众,佛寺之建,只是反映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教传播态势已经达到了设立正式活动场所的条件。近代以来,台湾经历了极其剧烈的社会震荡,宗教领域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外来宗教包括新兴宗教逐渐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传统
信仰形态(包括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某些“新兴民间宗教”)的优势地位依然得以保持。 序
第一章 台湾佛学院所与台湾僧教育
第二章 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
第三章 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
第四章 台湾佛社会弘法
第五章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
第六章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
第七章 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
第八章 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
第九章 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