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21
诗词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2]。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天:一作连江。(冰心笔名由此而来)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都在这
第2个回答  2013-11-21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1
王昌龄的边塞诗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庆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诗。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道题都不难。初读全诗就会明白,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而“旧别情”就是“边愁”。第一题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题更为简单。前三句,第一句是叙事,二三句是议论加抒情。最后一句是写景。我们知道。诗歌里的景语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且“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月”在诗歌中作为一个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往往同思乡思亲连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首首是名篇。尽管他的边塞诗不多,但因为写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边塞诗派。他的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地方。拿他的边塞诗同岑参的边塞诗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昌龄的几首边塞诗都非常适合作为诗歌鉴赏的题目,下面我就王昌龄的其他三首边塞诗设计几个题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1]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设题:这首诗的三四句在抒发戍卒思乡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作者在抒写戍卒思乡之情时,没有只写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开一笔,写家中妻子对戍卒的思念。对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是虚写。虚实结合就写出了这种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这种避开正面而从对方写起的手法,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深刻性上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征。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题:1、首句作者为什么在“明月” “关”前用“秦时”“汉时”作定语?
2、三四句表现作者什么样情怀?
解析:明月之前着“秦”字,雄关之前着“汉”字,从而使读者把明月下的边关同秦汉时期筑关备胡,以及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关”和“月”这个广阔的空间与“秦”“汉”这绵远的时间融会交织在一起,既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也给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过去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仅限于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其实还很不够,应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修辞格式。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雄关,思古慨今,感情激荡,只要朝廷用人得当,招贤使能,有能直捣龙城的卫青,使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就还会有秦汉那样巩固的边防。“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迈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想到这里是不是有王昌龄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情绪,进而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这么理解看似有理,但不符合实际。因为那个时候大唐国势强盛,君王开明,诗人在诗歌里只是表现最好的愿望,而非对朝廷不满。因为在盛唐边塞诗里,诗人们抒发的是高昂的盛唐精神。这和中晚唐的边塞诗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王昌龄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更是被誉为“开天圣手”。在当时和李白的七绝齐名。只要我们抓住王昌龄边塞诗的重在表现征戍将士思想感情,边塞环境只是来烘托将士心理的特点,就不难解析他的边塞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