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面龋的病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牙龈萎缩、菌斑与根面龋有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逐渐萎缩,根面易暴露,而且牙周炎时牙周袋的形成使牙龈与牙面分离,两者均使菌斑附着增加,因菌斑中微生物产酸,加之牙颈部本身薄弱等,导致牙骨质脱矿,无机物溶解,导致细菌渗入牙本质小管内而使牙本质破坏,产生根面龋。牙周病的防治是防治根面龋的前提。根据老年根面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与根面龋相关,牙周病患者根面龋的患病率约为牙周健康者的三倍,并发现龈下菌斑,对根面龋有直接影响。 1.健康无根面;
2.白垩色斑点,发生脱矿;
3.黄褐色改变,质软;
4.根面充填体边缘继发龋坏;
5.根面龋,累及深层牙本质;
6.严重根面龋导致冠折。 根面龋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后期危害大,严重的将直接导致牙齿脱落。根面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发病率高
牙齿根部质地柔软,矿物质含量低,比牙冠部更容易形成龋齿。随着年龄的增大,根部龋齿的发生率会逐渐增加,病变也会逐渐加重。
2、不易修复
根面龋出现于牙根部的侧面,多呈浅盘状,蛀斑面积大而深度浅,不易修复。而且由于牙根部有机质含量高,修复材料很难牢固地黏附,修补以后也易患继发龋齿。
3、危害性大
成年人的根面龋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加重的,当出现疼痛感的时候往往已经伤害到牙本质甚至深部牙髓,并引起牙髓炎了。严重的根面龋将导致牙齿脱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