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好词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 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⑤。

2. 文言文各种词是什么意思(介词

1、之(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假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

3. 词语“好意思”中意思一词是什么意思

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某事接受,承受的意思.比如"你好意思拿吗?""我不好意思去!"◎ 意思 yìsi(1) [thought]∶思想;心思年尚少壮,意思不专(2) [meaning;idea]∶意义;道理不要误会我的意思(3) [intention;wish;desire]∶意图;用意文章的中心意思(4) [a token of affection,appreciation,etc.]∶略表心意这点东西送给您,小意思,别客气(5) [suggestion;hint;trace]∶某种趋势或迹象天有点要下雪的意思(6) [interest;fun]∶情趣;趣味打乒乓球很有意思参观摄影展览很有意思◎ 意图 yìtú[intent;intention] 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打算这首诗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使冲突戏剧性地表现出来。

4. 古文词语的意思是思想的词有哪些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爱人: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古义;爱百姓.今义:丈夫或妻子.) 2.把握:其为物身轻宜藏,在于把握 (古义:手掌内.今义:抓住成功的可靠性) 3.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言行不道德.) 4.暴露: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 (古义:在野外征战.今义:显露出来.) 5.便宜:数上书言便宜事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今义:略.) 6.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不避: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今义:不亚于、不次于.今义:不躲开) 8.不起: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古义:不出来做官.今义:略.) 9.不可: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鲁宗道不可(古义:不同意,不认可. 今义:不可以.) 10.不过:不过数仞而下 (古义:不超过.今义:转折连词) 11.北面:何不按兵柬甲,北面下事之 (古义:面向北,投降.今义:方位名词之一.) 12.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古义:城市里做买卖.今义:略.) 13 成立:至于成立 (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略) 14.处分:处分适兄意,进止敢自专。

5.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

一、作名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2、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二、代词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三、形容词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四、副词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扩展资料:

1、说文解字

【卷二】【是部】是

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