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关礼仪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⑴ 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

1、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5、程门立雪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⑵ 举几个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礼仪的例子

公共场所不吸烟。

不插队。

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动筷子。

敬酒的时候杯子比别人低。

朋友从远方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去接站。

升国旗的时候要行注目礼。

⑶ 礼仪在生活中的的重要性小故事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5、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⑷ 生活中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征集!!!

在我刚进大来学的时候自,那时年少气盛,说话时腿总是再抖,而且手插在裤兜里,很少注意礼节,有一次跟班主任说话时,班主任很不耐烦的说,麻烦你跟别人说话时注意下你的动作,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之处,这事虽然不是太经典,但它却让我懂得了如何从细节尊重别人,仅供参考

⑸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故事

比如说你和一个比你年长的人同进一个电梯,你可以请他先进,这虽然是件小事,可是却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也能体现出你的个人素养

⑹ 写出生活中有关“礼节”方面的小事例有哪些

生活中有关礼节方面的小事例有很多,比如:
打电话接通时要说你好,挂机前要说再见回;和长辈答同坐要坐下位的侧面;吃饭要长辈先动筷子,及时帮长辈添酒添菜;长辈在说话时要静心聆听,不可随意插嘴;上长辈家办事最好随身携带适宜的礼品,但不可太过奢华;遇到陌生人问你个事,需要有求必应,耐心指点。

⑺ 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最好能是有关生活中的,

一天,天气不佳,风里夹着密集的雨点,让人难以抬头,我从少年宫出来,走到小公园地区版,心里正诅咒着权该死的天气,忽然听到金属碰撞声.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商场窗前的一辆自行车被风刮倒,压倒了一大排,约摸30辆.
这时,正逢一位老爷爷路过,他把手里的伞放在一旁,弯腰屈背把自行车一辆辆扶起来,我连忙奔过去,和爷爷一起扶车.扶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车有笨有重,有的几辆车龙头横挡插在了一起,还有的撑脚不牢靠,刚扶正又倒了下来,好不容易才扶起了几辆.
一些过路人看到了,都走来投入了扶车的行列,一个,二个,三个.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和我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头发都湿了,雨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模糊了镜片,弄湿了衣衫,也顾不得擦一擦,放在一旁的伞被风吹翻了,也顾不得拾一拾.一群陌生人就这样聚集再一起,连身边是谁也顾不得看一眼.30多辆自行车又整齐地站成一排,风雨似乎小了些,当人们那起伞准备离去的
时候,有一辆车的主人来了,他望着自己那辆刚被扶起的车,连声说:”

⑻ 有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程门立雪”这抄个故事,说的袭是宋代学者
杨时

游酢

程颢
程颐
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
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
朱熹
继承和发展,世称“
程朱学派
”。
杨时

游酢
,向
二程
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
程颢
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
程颐
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
嵩阳书院
,登门拜见
程颐
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
游酢
,来到嵩阳书院拜见
程颐
,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
假睡

程颐
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⑼ 现实生活中与礼仪有关的例子 200字

1.教师的礼仪道德:教师的仪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大方。教师还应该有一个好的风度。尤其在公众场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他不但外观稳重端庄,内心也是道德行为规范的尺子。找学生谈话要师生平等,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处理问题一定要客观公证,若一次谈话欠冷静或言语过重,可以在这时向学生适当道歉。
2.公务迎送的礼仪道德:热情相迎。尽快了解来访者的身份,目的和具体要求暗自规定自己的服务标准。在合理了解对方意图的同时要非常慎重的表态。应耐心听取来访者的意见,热情的为他们咨询。有闻必录,以备查寻。重要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和相关不门,暂时不能处理的要作出合理的解释,保持联络待日后回复。客人辞别,以礼相送。等客人起身主人再起身相送。
3.商业服务业餐厅的礼仪道德:笑脸迎宾客,对老弱残宾客,应主动上前照料。要根据宾客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引入座位,老弱残安排出入方便的地方入座。客人走进餐桌应先女宾后男宾的顺序。送茶水切忌用手接触茶杯的杯口,礼貌委婉的推荐菜肴的品种和特色。如果客人有电话应该走近宾客轻唤。对宾客应一视同仁,生意不论大小都应该服务周到。严格要求服务业的个人卫生不化浓妆和佩戴手饰。工作前不吃强烈气味的食品,逢年过节要对客人进行节日的问候。客人离开。要说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

⑽ 有哪些关于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伟人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