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快乐的孩子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2、能愉快地与同伴交往。

  【活动准备】

  1、挂图,故事磁带。

  2、哭泣的仙女图片一张。

  3、各种各样的玩具,数量少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帮哭泣的小仙女想办法。

  1、出示哭泣的小仙女的图片。小仙女怎么啦?她为什么哭?

  2、你能让小仙女快乐起来吗?

  3、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小仙女高兴起来,如:抚摸、说好听的话、表演节目、挠痒痒等。

  4、小仙女的朋友们也想了个好办法,让我们听听故事《小仙女的云》吧。

  二、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2、小仙女的头上有什么?这朵白云为什么会变?

  3、小动物想了什么办法让小仙女高兴起来?

  三、快乐的孩子朋友多。

  1、你愿意做个快乐的孩子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四、结伴玩玩具。

  1、播放轻音乐,提供各种玩具,使幼儿轮流玩、合作玩,体会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说说自己和伙伴一起玩是否高兴,有没有出现“小黑云”。

  【活动延伸】

  1、共同看有趣的书。

  2、共同玩新玩具,需轮流玩、合作玩。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

   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活动内容

  (一)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儿童画、国画、版画等均可。每个班上交5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4月30日前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二)我是劳动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三)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个人演唱比赛。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组织好绘画比赛活动Ы好的作品上交中小进行展览。

  2、各校要切实布置好三个阶段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

  3、要制订好活动方案案和安排,按时开展活动,要有详细的活动记录。

  XX幼儿园

  20xx年X月X日

   教学反思

  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师和幼儿的文化生活,更调动了教师职工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了团结,增进友谊,增强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体现了和谐校园的理念。

中班教案 篇3

   一、设计思路:

  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本主题的时候,以秋天为主要线索,展开了落叶飘飘、小虫子的聚会和超级水果吧等教学内容。将成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原于幼儿的想象。以“假想”代替“逼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

   二、主要内容与要求:

  1.感知秋天的季节特征,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

  2.了解秋季人们如何收获,乐意参加各种收获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

   三、主题情景脉络:

   四、预设活动方案:

  ★落叶飘飘户外休息时,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捡树叶,玩树叶。瞧!他们把捡来的树叶用力抛向空中,并跟在后面不断地奔跑,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走出幼儿园去马路边、谷城公园、街心花园寻找更多不同形状的树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秋天的变化。

  内容与要求:在找找,玩玩过程中关注树叶的变化,并能运用树叶展开想象。产生亲近,爱护树木的情感。

  相关经验:数——感知形状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自然物。语言——欣赏散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按自己的想象改编。音乐——感受音乐节奏快慢的变化。

  主要活动提示:★小虫子的聚会在一次外出找落叶的过程中,小朋友发现许多的小蚂蚁在树干上爬来爬去,忙着搬运粮食。原来,小虫子也喜欢和大树做朋友呀!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在图书区内创设了一个“迷你昆虫馆”。馆内有我们共同收集的昆虫书籍和昆虫模型。听!孩子们又聚在一起讨论了:“瓢虫的身上有星星。”“有六颗星”“不对,有七颗星,是七星瓢虫”…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将发现的内容表现出来,并预设出孩子喜欢的学习活动内容呢?我根据中班孩子爱想象的特点,为他们创设了富有情景性、游戏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迷你昆虫馆、瓢虫运动会、小虫子的聚会。并在预设时给幼儿保留了很大的生成空间。主要内容与要求:喜欢观察昆虫,关注它们不同的特征。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昆虫的感受。

  主要活动提示:★超级水果吧又是一个水果丰收的秋天。一提起水果,我们似乎很容易从水果“品种的多”,“味道的好”上去设计活动。于是从收集水果到吃水果,一切活动都在成人安排的真实场景中进行。虽然孩子们的体验是愉悦的,但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的提升?又得到了哪些经验的挑战却被我们忽视了?我们是否可以从幼儿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的范围里跳出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例如:通过水果自助餐的环境感受水果品种的多,色彩的美;通过切开水果看一看,观察果核不同的分布状态,感受水果的不同。带着这个想法,我尝试着借助吃水果这样一种真实的情景来为孩子们的学习服务,在水果自助餐、摘果子、做水果蛋糕等活动中积极给予幼儿认知上的挑战。

  主要内容与要求:在与环境、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果子品种的丰富性、特征的多样性,体验果子丰收的喜悦。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1、三种几何图形若干。

  2、魔法衣、魔法棒。

  3、课件《图形变变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幼儿做《开火车》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魔术王国去,那里啊,会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好了,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二)、中间部分: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几何图形。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到了,前几天魔术王国的国王给了我两件宝贝,看我身上穿的这件就是魔法衣。魔法衣有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呀? (1)、教师念儿歌:“魔法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

  摸出一本长方形的书,问:“这是什么?(魔法卡片)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启发幼儿说出)

  (2)、再念儿歌:“魔术口袋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魔术箱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4)、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

  (5)、老师总结:圆形: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

  2、游戏:谁的本领大

  (1)、放课件《图形变变变》。教师用魔法棒“变”出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2)、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几幅图画,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

  3、游戏:小动物找家

  师:“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边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变”出三种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看都是谁啊?”

  幼:……

  师:“咦!这三个小动物好像再哭,我们来问问他们怎么了。”

  “小狗、小猪、小猴子,你们怎么啦?”

  (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我们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动物找家吧!你们愿不愿意啊?”

  幼:……(编辑:)

  师:“你们看,这些都是小动物的房子,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找找家。”(把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发给幼儿)

  师:“小动物说它们的房子都是有形状的,小猪说,我们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正方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好,都帮小猪找到家了。小狗说,它们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狗也找到家了,小猴子说,它们的房子是圆形的,小朋友们看看圆形的‘房子’在哪里?”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也帮小猴子找到家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了,小狗、小猴子、小猪可高兴了,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家去了。”(把三种小动物分别“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三)、结束部分:让幼儿巩固对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魔术王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谁啊?”(依次出示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好不好?我们也唱着歌回家吧!”开着火车回家去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小动物的‘房子’分类放到区域角中。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图形

   有趣的图形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此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系。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培养想和省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是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自觉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小棒、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数数的本领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我们来一次数数比赛好不好!(请同学们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师:同学们,你们数数的本领真的很强。但是,我们学习认数,不但要掌握数数的本领,而且还要学会有关数的很多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主题图教学

  师: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

  课件显示:(1)

  哎,这是什么地方?

  谁知道,马路上这一条条的白线是什么标志?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说得对。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师:你们看,这位老师正带着几个小学生过马路,他们多么遵守交通规则啊!请大家在心里默默地数一数,过马路的有多少人?(10人)

  再看一看周围还有些干什么的人?(略)

  让我们一起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人。(师指屏幕示意:先数马路这边的,再数马路那边的。)

  问: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19人再添上一个人是多少人?

  谁知道多少添上1是20?

  学生回答。(19个人再添上一个人是20个人。)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上还有什么?(树、汽车、自行车)师:赶快数一数有多少棵树?自行车呢?有几辆汽车?

  师:刚才我们一齐数了图中所有的人和物,大家数得非常准确。小精灵听说你们数得这么好,也想和你们一块儿学数数,看一看它要和我们数什么呢?

  2.教学例1

  出示课件3

  (全体学生随着课件显示过程,一根一根地数小棒。)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问:一捆小棒有几根?它表示几个十?

  学生回答。

  小结:一捆小棒有10根,它表示1个十。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4-7

  (全体学生接着“10”后面继续数,数到“20”。)

  问:图中有几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学生回答:有2捆小棒,这是2个十。

  问:2个十是多少呢?(指名4人回答)

  学生回答:2个十是20。

  师:请同学们学着小精灵的样子,迅速地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数10根也捆成一捆。(生动手操作)

  3.教学例2

  课件出示8

  生动手操作,照样子数小棒。

  问:1捆小棒表示几个几?1根呢?(让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一捆小棒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

  问:这些小棒是几个十和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根小棒?(告诉你的小伙伴)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生齐读“11”)

  问: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答略)课件出示9

  师:同桌互相说说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课件出示10:数字卡片13.15

  教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回答: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教师: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回答: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课件出示11:数字卡片:20

  师:谁会读这个数?20是几个十组成的?几个十是20?

  师:下面请大家先读数再摆小棒,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课件12依次显示各数:18、12、14

  (同时指名到实物投影上摆)

  4.教学例3

  电脑显示课件13:

  问:图上的数字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齐读:0——20、20——0。

  问:10的后面是多少?(悄悄地告诉同桌小朋友)

  问:谁知道,排在15和17中间的是哪个数?

  学生回答。

  师:你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大家知道20前面一个数是多少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9)

  三巩固练习

  1.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课件出示14的数字卡片。同桌位之间可以合作。

  2.猜数游戏。课件依次出示15-20.

  注意:第二十张课件让学生仔细看有什么错误?

  3.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

  课件订正:第87页练习十四第2小题

  4.翻书游戏。课件出示21.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分组交流)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或录象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玩具)

  (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

  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3、教师用关爱的情感与幼儿共同小结:大熊猫形态可爱,动作有趣,性情温和,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现在却越来越少,它的生存面临的危险很多,我们都要关心它。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