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你的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朋友说,在他为数不多的呆在家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会听见妈妈歇斯底里的喊叫声:“你怎么又到处扔臭袜子?”“你怎么老吃垃圾食品?”“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懒呢?”

每每听到这些,朋友的内心就有说不出的纠结:大概全天下只有老妈会这么唠叨自己,唠唠叨叨都是爱呀。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回趟家,难道就不能痛痛快快、自自在在地活几天吗?

我想,朋友的小“抱怨”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抱怨”吧: 明明有一个爱我的人站在我面前,但我却感受不到他的爱。 是呀,为什么从我们嘴巴里讲出来的话却让人感受不到爱意?讲真,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直到遇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本旨在“让爱融入生活”的书。

“非暴力”三个字是很有冲击力的,因为非暴力的反面即是暴力。

乍听到这本书,我就在想:我只是稍微大声一点对你说“你怎么又到处扔臭袜子?”就算暴力啦?我一没动手,二没骂人,何况我的出发点还是好的,那这句话到底哪里暴力了?

但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讲话方式的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痛苦,当然,这种暴力是较为隐蔽的。 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你的某句话,他人感受到了痛苦,这种沟通即是暴力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把它命名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之一:道德评判,例如“你真懒”。想起最近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吃瓜群众总会对某某冠以“好人”的头衔,又会给某某贴上“坏人”的标签。 难道一个人可以简单的用好坏来评判吗?且不说每个人所处的性格、成长经历不同,其面临的形势、境遇更是不同,但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的对某个人作出评判; 而评判的规则很简单,与自己的或者主流的价值观相同的就是好的,与自己的或者主流的价值观不同的就是坏的。

异化的沟通方式之二:进行比较。例如“你可比不上某某”。这段时间在完成以“教师不当行为”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经过调研,有一种不当行为是学生比较“痛恨”的,那就是教师在学生之间的比较,有些教师甚至公然树立班里的某一位学生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这潜台词不就是“你们都不如某某嘛”。 老祖宗造字有讲究,“比”字由两个“匕”组成,也就是说,“比较”就是给人的心里插进两把匕首,可想而知,被比较的人能不痛吗?

异化的沟通方式之三:回避责任,例如“是领导让我这么做的”。如果你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读书?”,多半他会告诉你“我必须念书呀”。如果你问上班族“你为什么要加班”,多半他会告诉你“我不得不加班” 。把一切归结为情非自愿的人,大抵是不负责人的人,更可怕的是这种“非自愿”所带来的负面的情绪、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甚至痛苦。

异化的沟通方式之四:强人所难,例如“你应当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这个道理大众是能够想得明白的,只是做起来有点难,尤其是对身居高位、有权势、有权威的人(父母、教师等)而言。他们随口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往往是:如果不按我说的去做,你就会受到惩罚。你说这样的沟通能轻松愉快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张口就来的那些评判的、比较的、逃避责任的、强人所难的话,都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和困扰,这也是“从我们嘴巴里讲出来的话却让人感受不到爱意”的根源。

道理总是好懂的,但现实总是“知易行难”。就像前文朋友的妈妈,遇到儿子乱扔臭袜子、吃垃圾食品难道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吗?肯定不行!任何当妈的都做不到。关键是怎么说、怎么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NVC)”的四个要素。拿前文的例子来分析:

妈妈看到儿子乱扔臭袜子是“ 观察 ”,是第一步,此时,妈妈要说出观察到的结果,即是客观的、真实的事实,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看法、评论。例如:“我看到你把三只脏袜子扔在了沙发上”。

第二步,妈妈要表达观察之后的 感受 ,而不是想法、评论。例如:“我很生气”。

第三步,给儿子做出 解释 “我为什么不高兴”。例如:“你知道我是一个很看重整洁的人”。

第四步, 告诉或请求 儿子如何去做,毕竟“不教而诛是为暴”。例如:“你可以把这三只袜子放到卫生间的盆里吗?”

现在,你再来对比一下这两句话:“你怎么又到处扔臭袜子?”和“我看到你把三只脏袜子扔在了沙发上,我很生气,你知道我是一个很看重整洁的人,你可以把这三只袜子放到卫生间的盆里吗?”

显然,前一句话混淆了观察和评论,字里行间除了指责还是指责,于事无补,若是恰巧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而后一句话就理性、温和得多,我相信大多数听到这句话的人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厌烦心理。

基于此,有事我就在思考,难道我们所提倡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就是在这一问一答中表现出来的嘛? 有人说“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都是虚的、是口号,但我觉得口号本身没错,错的是不懂得如何践行的人。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技巧很好理解,但可能是受制于先前固有的讲话方式吧,目前我在运用中并不是很熟练。有的时候想不到要转变讲话方式,有的时候讲起来有点害羞,有的时候有点词不达意。总之,我在践行“非暴力沟通”的路途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反复练习方是王道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