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遇见:克里斯蒂安·迪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克里斯蒂安·迪奥,对你来讲也许不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但也绝对不会陌生。因为“迪奥”(Dior)作为“宇宙蓝血大牌”,现在也得对中国这一千亿级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另垂青目。

从Dior999烈焰蓝金那一抹纯粹完美的色彩,到Miss Dior淡香水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由气息的馥郁芳香,甚至是刚刚在T台大秀上亮相过的春夏秋冬成衣或高定系列时装,都在渐渐变得触手可及——就算买不起,也会在各种媒体平台的狂轰乱炸和争先恐后走时尚人设的明星流量的“自发带货”中变得屡见不鲜。

让我好奇的是,克里斯蒂安·迪奥这个名字,对这些人,是否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试探性的问题,绝对不是在“谴责”国人奢侈品消费盲目。毕竟,对于品牌内涵的了解和认可,原非消费行为的题中之义。我这样问,只是因为我想回顾一下自己“遇见:克里斯蒂安·迪奥”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这个缔造了Dior这个伟大的时尚王国的男人的名字,是在中学时代的一次写作课上。那会儿的我好像已经通过某些杂志和广告知道Dior这个牌子,至少知道它是一个很贵的法国牌子吧。但却仍对“克里斯蒂安·迪奥”这个名字一无所知。

中学写作课,单看这五个字是很单薄的,所以我还是要担着赘述和跑题的风险介绍一下这五个字意味着什么。当然,我要说的不是那些应试技巧和高分攻略——毕竟我当时学的也不好,现在就更不记得。

我只能告诉你,在那时候的中学生作文里,屈原总是在不同人的笔下行吟泽畔然后投身汨罗;李白一遍一遍地让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然后三十万两挥手撒名朝又天涯;当然最惨的还是著了《史记》的司马迁,他分分钟都在为李陵打抱不平,然后被汉武帝宫刑伺候……

其实不能怪中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面太狭隘,当时的判断标准不容许我们将太多不合常规和主流的东西放进需要用来兑换分数的试卷之中,这是老师也没有办法的事。

我至今都记得,高考之前老师苦口婆心地跟我说,这次不要乱写了,跑题的话作文会“被杀”之类的话。解释一下,被杀的意思是30分以下。那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对一个整个中学时代都在重点中学吊车尾的我来讲。

也许就是因为中学写作课的心理阴影,我至今都矫枉过正地认为写作是没有办法被教会的。也是因为如此,我特别珍惜自由书写的机会,我的笔好不容易才从笼子里放出来,我舍不得,舍不得再把它框进另一个套路。

就像宿命,克里斯蒂安·迪奥这个名字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充满梦想又各种压抑的环境中进入我的视线。是的,充满梦想,现在我也不老,但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跟自己较着劲简单向上的小女孩。那时候,我对雪片一样的练习和试卷背后五光十色的世界充满瑰丽的想象,那是一个我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了解的大千世界。

但压抑非常也是一样的,我的中学时代模块化到我不能理解很多青春片的情节人物甚至矛盾构成,我活动的空间,我所有的时间都是被规定的。但这远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你连自主开脑洞的自由都没有,你被告知,你所有的精力和行为都必须符合某个特定的要求。

这对一个拥有关不掉脑洞的少女来讲无疑是种灭顶之灾:我看的书要被规定,我写的字要被规定;我在课间吃酸奶发呆看窗外都会被认为是奇怪的存在;因为所有不能兑换分数的阅读、写作和行为全部被定义为一种浪费。

当时的我好像并不叛逆,我只是不断地思考,老师们这样的“同仇敌忾”到底对不对,我甚至会强迫自己去尝试那样一种被期望的轨迹。但事实证明,我做不到,屡屡跑题的作文就是一个证据,更直接的证据则是,我“听话”的时候成绩比“不听话”的时候还要差。

你也许以为这样就算得到了答案,我曾经也这样以为,但事实是此时的我更加迷茫了——我打破了一个权威,可我并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建筑一个新我,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逻辑和道路。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之下,我遇见了克里斯蒂安·迪奥这个名字。好像拉杂写了太多,但不写这些,你们不会懂为什么一个名字会对一个人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那天,老师拿来了邻班某份语文试卷,在类似摹写句子还是怎样的一个题型里,一个同样不合时宜的妹子,用极尽华丽和激情的辞藻为这个法国男人写下一份青涩却炙热的情书。

据说这份试卷曾经引燃了整个阅卷组的热情——首先,那会儿不是现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远没有现在便捷和普及;其次,这样一份真诚炽热的剖白不是出现在个人写作或社交平台,而是在一份试卷里,在一个只要你有一个排比或者比喻都可以得分的题型;最后,这个对Dior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的小女孩,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它高昂的价格和时尚圈地位,而在于它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安·迪奥。

这样的原因,足够让一个同样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在课堂上尽心尽力地传授应试技巧的语文老师动容。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当时老师自己讲的。

你让我说出当时那个妹子写了些什么,我也并不能逐字逐句地想起,只记得大概是说,克里斯蒂安·迪奥重塑了女人,他用自己出众的才华定义了国际奢侈品公司之类……

这份答案于我,原也不是字句上的冲击,对我来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我打开一扇窗,它让我懂得,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屈从和迎合都不是唯一的选择,与众不同一点也不可怖,相反,它可以很精彩,精彩到让那些站在对立面的人折服。

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质疑,对我重要的也许并不是“克里斯蒂安·迪奥”这个名字,而是那份不合时宜却赢得广泛肯定的答卷。你的意见一点也没错,但如果这份答案当时写的不是克里斯蒂安·迪奥,它的魔力肯定不会有这么持久。

高级的营销贩卖的都不是商品,而是文化和思想。有人说迪奥对女性和优雅有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与他在格兰威尔海岸经历的童年和母亲的植物园有关,他的设计都是在用衣服和香水表现这种幻想。是的,在他的幻想里,女性角色是近乎完美的,可以同时拥有优雅和诱惑的特质,充满灵气和创造力。

“时尚永远是关于时机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Dior在法国的异军突起本身就像一个神话。尽管女人对于他只有象征意义(也可能是正因为如此?)克里斯蒂安·迪奥是那样擅长用突出女性身体曲线的修长剪裁去塑造一个理想完美的Dior小姐。

直筒型(郁金香形)、A型、H型、Y型,粉色、灰色、花冠、花朵……他设计的衣服仿佛有种魔力,可以让并不完美的尘世女性披上的瞬间焕发出近乎女神的光芒。他的衣服可以同时具备建筑感,羸弱感和简洁感,既优雅又现代,而且每个系列都在变化,这该是一种怎样伟大的创造力?

而且,克里斯蒂安·迪奥真正掌管这个时尚王国不过是十年,但他的设计和精神却得以在这个品牌成功延续下去,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也许有香奈儿的拥趸会认为迪奥的时装取消了女性的主导地位,把女性困在完美的华服之中?我这里并不想引战。不可否认的是,迪奥对女性特质有种近乎神迹的敏锐捕捉,并且用自己的设计帮助女性发现并突显了自身的特质。

是的,那份引起我注意的答卷开始让我刻意收集关于克里斯蒂安·迪奥的各种信息,那种越看越喜欢的感觉,真是我倒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幸福。也是从那时开始,从克里斯蒂安·迪奥和他的时尚王国中汲取的自由、创造力、矛盾统一和自我肯定开始变成我建立“新我”的坚强柱石。我终于开始学会面对自己,挖掘自己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长。

其实我真的非常感谢旧时光里那位已经记不起名字的陌生女同学,也许我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穿上一袭真正的出于dior的华服,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和鼓舞,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柔软坚强的自己。

最后,还是要说,即便现在我也不会怪老师或者父母,因为我们注定要被一张张标准化的试卷评判。关于青春,有遗憾,却没有抱怨,如果不是那段时间千篇一律的压抑,我不会这样深刻的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更不会这样郑重的对自己下笔的自由和创造力敝帚自珍。

外一篇

【旧时光】儿时梦 散如沙 谁知转瞬即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