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袁安转的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后汉书 袁张翰周列传》翻译 有文言文和现代文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

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

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

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

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

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

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

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

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

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

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

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

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2. 文言文字词翻译:贷,谢,易,会,以,适,间,美,应,顾

望对你有所帮助!贷:① 借;借出;借入。

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人一斗。” 《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粟于监河侯。”

② 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汝。”

《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而使边人得宁。”谢:① 认错;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② 推辞;拒绝。

《孔雀东南飞》:“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③ 告别;告辞。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④ 告诉;劝戒。

《孔雀东南飞》:“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⑤ 感谢;道谢。

《鸿门宴》:“乃令张良留~。”⑥ 凋谢;死。

《芙蕖》:“及花之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易:① 交换。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寡人之璧。”《论积贮疏》:“罢夫羸老~子而咬其骨。”

② 改变;变换。《涉江》:“阴阳~位,时不当兮。”

③ 容易,与“难”相对。《滕王阁序》:“冯唐~老,李广难封。”

《为学》:“天下事有难~乎?”④ 轻视。《童区寄传》:“贼~之,对饮酒,醉。”

⑤ 平坦。《李愬雪夜入蔡州》:“由是贼中险~远近虚实尽知之。”

会:① 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于此。”② 会盟;宴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宾客。”

【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

《孔雀东南飞》:“于今无~因。”③ 机会;时机。

《 后序》:“中兴机~,庶几在此。”④ 节奏。

《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⑤ 领会;理解。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便欣然忘食。”⑥ 适逢;恰巧遇上。

《陈涉世家》:“~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⑦ 能。

《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饮食时便吃药。”⑧ 当然;必定。

《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有时。”

⑨ 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kuài① 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② 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以:①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 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 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贻之。”⒁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 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 通“已”。

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适:① 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② 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③ 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

④ 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耳目之观。”

⑤ 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

⑥ 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与地平。”

⑦ 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zhé 通“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