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如何重塑自我,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视频中的女孩分享的是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父母不给她买零食和玩具,原因竟然是“因为你不够好,所以才不给你买”。

女孩遇到渣男被伤害,她说:“我以为那样的爱就是正常的,因为我没有见过标准答案”。

因为严重的焦虑症去看医生,明明医生说不要再刺激女孩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起陪同的女孩母亲当着医生的面就对女孩破口大骂。

女孩痛苦万分,造成她这种现状,和她以及她父母的这个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

那么原生家庭是什么?为什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走出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走出原生家庭》本书作者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发起人,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拥有二十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著有《如果父爱缺席》《资深心理师 育儿 手记》《高情商沟通术》等心理学图书。

简单说,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但实际上,原生家庭更多是指父母的人格和养育方式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记。

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认同,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说一下:如何重塑自我,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

首先是坦然接受创伤的存在;其次是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最后是阻断创伤,寻找支持性资源。

我们通过一个咨询实例来说明,来访者,女,她跟丈夫之间的相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丈夫不理解老婆为什么会突然生气,而来访者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她经常会因为丈夫的一个有点儿凌厉轻蔑的眼神勃然大怒,甚至歇斯底里。

1、坦然接受创伤的存在

来访者这样大的反应其实跟她的童年创伤有关,小时候她的父亲很严厉,对她的控制欲很强。六岁的时候,她瞒着爸爸偷偷养了一只兔子,但是很不幸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很愤怒,直接把兔子从八楼阳台扔下去摔死了。

她当时只有六岁,她特别难过,甚至想拿刀把爸爸杀了。但是爸爸太强大了,她根本什么也做不了,她一直到现在都忘不了爸爸当时那个凌厉的眼神。

正是因为丈夫看她的那种眼神和她爸爸当年摔兔子时的眼神很像,所以把她曾经的创伤给激发出来了。

那么怎么样接受创伤的存在呢?打个比方,你行走的道路上有一个洞,过去你经常会掉下去,现在你意识到这个洞存在后,虽然不可能把它填满,但是你可以绕着它走,这就是接受曾经受过的创伤。

正视这个创伤的存在,而不是选择否认或者逃避。只有当我们接受了创伤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进行一些修复和调整。

接受了创伤的存在,然后是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

2、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

修复其实不是去指责父母,告诉他们当时的自己有多愤怒,多难过,而是跟当时的自己建立一个联结。

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保护那个时候的自己,让当时那种感受能够得以表达。

当咨询师耐心而温柔地问来访者:“如果回到当初,你看到那个小女孩儿,你会对她说什么呢?”

来访者痛哭不已说:“我会走过去抱抱她,跟她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兔子的死并不是你造成的,是你爸爸的错。”

情绪的宣泄必不可少,通常我们不舒服的时候,会觉得憋着一股气,发不出去。而这股气就是不良的情绪。积累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身心 健康 。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从心理 健康 的角度来说,想哭就哭出来,你会好受许多。

当她的感受被说出来的时候,她已经跟过去的自己建立了联结。告诉了过去的自己,现在她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了,不需要因为担心被伤害再愤怒和紧张了。

建立了联结之后是阻断创伤,寻找支持性资源。

3、阻断创伤,寻找支持性资源

当我们拥抱自己,跟自己产生联接之后,就可以通过阻断的方式来让自己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和改变。阻断的方式,就是寻找支持性资源。

在这个案例中,来访者的支持性资源就是她的丈夫。

她选择了跟丈夫坦白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并且告诉丈夫,希望他能够在她发脾气的时候给予她一个拥抱。

当他们开始这样进行坦诚布公的交流之后,她发脾气的次数开始减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式。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同时要勇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因为当某些东西成为习惯以后,你的应对策略也会固化,而这种固化的应对策略会让你不断地重复过去的痛苦。所以想要改变自己,重新做出选择,必须学会打破这个舒适圈。

童年的创伤已经造成了,不管是父母有意还是无意的过错,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才能迎来更好的人生。

4、写在最后

今天我们通过一例咨询案例分析了:如何重塑自我,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首先是坦然接受创伤的存在;其次是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最后是阻断创伤,寻找支持性资源。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无论在原生家庭经历了什么,全盘的接受,认真地审视,然后继续前行。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发现积极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赋能。

好的原生家庭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我们能做的就是现在从自己做起,给我们的子女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