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厂对人身体有什么危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1
制鞋的胶底的制作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眼睛身体都不好
第2个回答  2019-04-11
看你的鞋厂生产的低档货还是高档货了,用料上差很多有毒释放物就差很多。
第3个回答  2019-04-11
这一类的东西应该都是含苯的,有刺激气味,长期吸入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建议做好防护工作,如工作时戴上防护口罩,还有眼罩,多喝水。
苯(Benzene, C6H6)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具有的环系叫苯环,苯环去掉一个氢原子以后的结构叫苯基,用Ph表示,因此苯的化学式也可写作PhH。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其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苯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这种工作环境,很容易造成职业病,应该注意。
做鞋子用的胶里面的甲醛含量和其他成分肯定超标,长期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警惕。主要是胶里的溶剂是化学药品,呼吸多了肯定不好。如果你一定要做这份工作,工作环境尽量通风吧,一旦离开工作环境,在空气好的地方经常做深呼吸,牛奶和绿茶都有排毒作用。
在鞋厂里,大量而频繁地使用易燃液体为火灾埋下了巨大隐患。冲压机和装配机的广泛应用则极大地增加了机械事故的发生率。各种有毒溶剂、高密度的粉尘、人体工效危害以及噪声直接威胁着工人的健康。工人亟需了解这方面的危害。
首先,工作环境应有良好的总体通风,有蒸气的地方应有抽出式通风,尽量控制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
许多机器设备会造成严重伤害。有效预防措施至少包括:配备双手控制开关;使用大小适宜、高度合适、性能良好的切割机;冲压设备须安装“防手进入”的装置,防止造成手被烫伤和手掌被压碎。
鞋厂的生产线主要分为三大部门:裁断、针车、成型。后二者潜在危害较大。在某些工厂,针车泡棉组刷胶所用的胶水是含有由甲苯、丁酮和白电油(正己烷)构成的有机溶剂,如果工人没有配戴防护用品,车间通风设备又差,久而久之会导致中毒。
正己烷是一种在常态下有点异臭的液体,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导致中毒。
中毒类型可分急、慢性两种。
突然吸入或吞下高浓度正己烷会导致急性中毒,主要症状是咳嗽、气急、气喘等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麻醉性抑制。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正已烷则会造成慢性中毒,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指、趾对称性麻木感,触痛觉反应迟钝,四肢疲软无力,脚踝部痉挛,手腕、足可出现下垂。严重的会出现下肢瘫痪,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痛觉消失,甚至引起肝肾损害。同时伴有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中毒者在脱离接触正己烷后3个月内病情仍可继续恶化。一般病程为6~30个月,恢复缓慢。但如果及时治疗,病人可以恢复健康。
有些鞋厂用一种呈淡黄色、黏性比较强、很容易挥发、气味非常冲鼻的胶水做黏合剂,这很可能含有苯——苯中毒也是鞋厂的一大职业危害。
高浓度的“三苯”(苯、甲苯、二甲苯)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直接伤害造血系统和神经中枢。长时间接触,轻则头晕、厌食、记忆及智力衰退,重则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并且致死。更多的影响则是慢性的,会导致癌变,生出畸形儿。
由于制鞋业工人频频发生苯中毒,限制使用“三苯”的呼声越来越高。2002年,国家责令有关部门对全国箱包、制鞋及相关企业的用胶情况进行调查整顿。2004年6月1日开始实施强制性的《鞋和箱包用胶粘剂国家标准》,对苯、正己烷等有害物质进行限制使用。从技术上说,可以用不含苯的汽油代替含苯溶剂。但为了赚更多钱,不少厂家尤其是中小型鞋厂仍使用价格较便宜的含苯胶粘剂。政府监管部门的人员、设备不足,侦测能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此工人尤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有些鞋厂使用的化学溶剂含有二氯乙烷,它也会导致工人中毒。急性中毒时,起先会头痛、恶心、兴奋和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志丧失乃至死亡;有些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频繁呕吐、上腹痛,偶有血性腹泻,发生肝脏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慢性中毒时,出现乏力、头痛、失眠、恶心、腹泻、呼吸道刺激症状,有时胃肠道、呼吸道出血,浓度高时可见到肝、肾损害,此外还有肌震颤、眼球震颤及皮肤病变等。
某些实行Lean改革的鞋厂,全部工序都在一条流水线上,打孔机发出极大的噪声,如果没有防护措施,不但会损伤操作工人的听力,也会波及邻近的工人。工人一定要配戴耳塞。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写清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如何预防和紧急救治等内容。
工人有权要求厂方依法改善工作环境,为劳动者配备手套、口罩、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不要把打工变成了“卖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