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有关韩愈-师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第1个回答  2009-01-07
主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且圣人无常师——主旨:论述古人从师的风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而耻学于师"——主旨:通过对比论述今人不从师的恶习.
3.君子不及众人——主旨:论述不从师的恶果——其结果远在古之圣人之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也——主旨:正面阐述师的职能,从师的理由,从师的原则.
5.李氏所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主旨:交代写作文章的原由.
这几个要点很难用一个或两个所谓的"中心"来统摄,"一个中心",或"两个中心",乃至"多个中心"说都不符合原文旨意.实际上它们是通过《师说》这个大的话题,由古论今,由远而近,由浅入深,分别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⑴阐述了古人从师的良好风尚;
⑵批判了今不从师的社会风气;
⑶弘扬了古人从师的高尚品质;
⑷更强调了师道尊严的社会意义(从师);
⑸以及如何从师的具体问题(原则与方法);
⑹同时附带交代了写作的动机.

艺术特色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只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