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理解这里的每一句话——《论语·学而篇第一•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钱穆译】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重”译为厚重和庄重均可。“固”字二种解释,一曰“巩固”,二曰“固蔽”,从整段句来看,似乎“固蔽”更佳。“如”字应作似解,不能直译为比得上,这样才不会产生歧义。杨先生对本篇多是作字面上解释,不如钱、傅二位解释的细腻和合理。

钱穆先生在本篇注解中特别提到,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本篇劝解学子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言行要庄重,二是要博学多闻,三是要处事要忠和信,四是要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五是要有错不怕改过。这不就是品德修行最好的原则和标准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这五条标准,还有做什么不能合乎规范,不能日趋向善吗?

对照一下自己,平时你做到了几条。表面上看,这几条好像都不是很难做到,但人都是有弱点的,不可能都做得那样的圆满和完美。就拿最后一条“过则勿惮改”来说,一旦自己有了过错,你是想方设法去掩饰呢,还是千方百计去狡辩呢,还是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后去规避“二过”呢?

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因为我们常常做不好一件很小的事情,更不能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

所以我们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追求成为行仁的君子,与蒙沌未开化的小人说拜拜。

【再读补漏】孔子特别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说法,人不可能无过,但如果不能反省自己,不能及时地纠正错误,改掉过失,那才是真正的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29》)但如果有过即改,不怕去改正,那过就不成为过了,反而是因为改过而增加了德行的修养,《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常常听人说,“今天我犯了个愚蠢的错误”,“今天我又犯了同样的一个错”,像这种人还好,毕竟他们还能反省自己,能意识到错误。我们最怕的是犯了错却茫然不知,依旧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人为什么不能规避错误?为什么孔子说他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合愈矩”?是因为我们的目光向外,只知道看外面,不知道审视内心。只有我们闭上眼,把目光着力于我们的心,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看清自己,这就是反省。但一般的人很少反省,甚至不知道怎样反省,所以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如意。人只有不断修行,修行就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才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如果我们缺乏反省的能力,我们不妨强迫自己多照照镜子,多观察镜子里的那个人,多问问镜子里的那个人,那个人是不是在不断地向好,那个人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对照君子庄重,好学,忠信,交贤友,勤改过的行为典范,用对待别人的眼光审视他,批判他,每天这样做,经常地这样做,我们是不是也能一步步改过迁善呢?

【再读补漏2】平常我们只注意本章中的“无友不如己者”和“过则勿惮改”,然而当我们抛开一切先儒们做的注解,我们突然发现,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释清楚,弄明白的。如第一句中的“重”怎样解释?第二句中的“固”怎么解释?第四句中的“无”、“友”、“如”又该怎样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庄重、厚重,是指君子应该保持庄重。还有人解释为自重,认为君子要自重,要有自信。威是威严,没有不同意见。第二句“学则不固”,固有两种解释,无论是孔安国还是刘宝楠还是钱穆,他们都认为有两解。一解是巩固、坚固;一解是固陋。所以这二句可有多种组合解释了,但意思没有跳出“君子如果不庄重或自重,就不会威严,学习就不会巩固”,或者“君子如果不庄重或自重,就不会威严,通过学习可使人不会流于固陋”的大致框架。

我们再来看第四句“无友不如己者”,原来宋儒的解释“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已公认不正确,那么傅佩荣先生的“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是不是就正确呢?他把“如”解释为若、似,说得通。

南怀瑾先生说是“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有一定的道理,但“友”好像没有解释清楚,或者说他把“友”解释为轻视或看不起。如果这样,肯定不妥当,虽然意思能讲清楚,但与语句本义有距离了。

但如果顺着他的思路,把这句话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语义不仅贴合,而且道理上很说得通。君子不仅要自重,而且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既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更符合孔子的思想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